投资王道: 证券分析实践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管理层的审核(2)
    以营业额计,华能较大唐及华电在规模上都大得多;从纯利率角度来看,华能国电2004年上半年较2003年同期下跌了3个百分点,这就是因为煤价上升令成本增加。根据兖州煤所公开的煤价数据,2004年上半年每吨煤的平均现货售价(spot market)比合约价为高,上升至人民币223.6元,比2003年上半年的平均现货售价人民币166.27元高出34.4%,所以华能2004年上半年的溢利饱受煤价上升的冲击,只能录得8.6%升幅,远远追不上营业额23.3%的增长。2004年第三季煤价的升幅更加凌厉,比较2003年同期上升了66.5%,达到每吨人民币276.9元,高煤价是华能的致命弱点。华能刚宣布2004年第三季度业绩,纯利下降17.7%,跌至人民币13.28亿元,同期营业额却上升了35%,产电成本却上涨了54%,反映出煤价飙升的结果:第三季纯利率从上半年的19%下降至15.8%。

    华能管理层过去太依赖现货市场的煤供应,忽视煤价的升幅,没有与产煤商签订长期的供应合约,没有做好风险对冲,没有提前分散投资水力及坑口发电。

    单靠成本控制,华能是无法抵消煤价上升的压力。2004年下半年以来,管理层先后与6家煤炭供货商签订中、长期供应合约,包括:神华、阳泉、华亭、中国煤炭进出口公司、山西焦煤集团及山西晋城等。这一连串合约,能否保证华能可以优惠价钱购入全部所需电煤,仍是未知之数。

    管理层亦积极加强进口煤的工作,为了提高海运协调,公司斥资3.95亿美元购入16艘干散装货船。2004年10月华能又向母公司以人民币20亿元,购入四川水力发电厂及甘肃比邻(坑口)煤矿发电厂。这一连串的措施都是致力降低电煤的成本。

    笔者认为2004年第三季,是华能面对最恶劣的时刻,中国煤的蕴藏量丰厚,电煤供应不足,在于交通运输设施不足。世界各地的煤蕴藏量亦相当庞大。自2003年以来,高煤价已令不少煤商积极增加生产,其中以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幅最可观,澳洲、南非及哥伦比亚都相继增加出口。笔者相信,2006年煤价可能会大幅回落,届时华能的成本压力应可获得纾缓。

    (二)高利率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