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方法: 宗庆后如是说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我是企业家(1)
    细细分析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群落——浙商,研究者们惊讶地发现,这群最能赚钱的中国人,看起来更像是新经济的“落伍者”。按照西方学术的规范看来,浙商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一般公式化的理论很难解释他们的实践,浙商的实践有着许多经济学上的悖论。采访过许多著名浙商的杨轶清在《浙商制造——草根版mba》中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浙商侧重模仿,缺乏创新;

    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

    他们的产业大多属较低层次,他们的规模较小;

    他们多是家族制;

    浙商大多比较谨慎,趋于保守;

    他们的管理像风筝一样牢牢地抓在手里;

    他们从事的多是传统产业,很少高新技术;

    ……

    的确,浙商们看起来更像是新经济的“落伍者”。然而,温州人做起了打火机,韩国、日本的大公司只好歇业;宗庆后的非常可乐,销量与百事可乐难分伯仲;而躲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庄启传,他的雕牌洗衣粉是所有跨国公司在华销量的四倍。“三无”起步、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也低的浙商,却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人均资源全国倒数第三的浙江,人均gdp多年稳居第一。浙江民间经济极其活跃,企业家精神浓厚炽烈。

    按照西方学术的规范来看,浙商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以欧美企业管理体系为基础的mba,自然也无法解释浙商们的实践。

    而同样难以解释的,是资本、技术、人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平均水平远远逊色的草根企业,居然比国企、外资同行更有活力;浙商们“落后的低级的”企业组织效率却很高。

    为什么会这样?

    用一句话概括而言,就是他们在最合适自己的土壤里选择了最优化的选择,体现了最匹配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奇迹般地崛起,是因为他们更贴近中国这个市场的文化和国情,也更了解这个新兴市场的水土和脉搏。最好的老师,不是ge,也不是韦尔奇。最好的老师就是我们自己。

    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对浙商的活力,特别是浙江的企业家精神赞誉有加,吴敬琏说:

    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热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非常有利于发挥华人的才能,浙商完全可以媲美全球成功的华商。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也说:

    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浙江人能吃苦;与内地人相比,浙江人很灵活。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更赞誉说:

    浙江人勤劳务实,是全国人民的楷模,其活力和后劲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作为在浙江长大、在浙江发展、又从浙江走向全中国的娃哈哈的掌门人,宗庆后身上自然有着浙江人的一贯的精神,同时,在历经岁月的磨炼之后,宗庆后也体现着作为宗庆后个人风格的企业家精神。

    宗庆后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个性:

    我这个人一向主张稳妥,我的原则是: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做。但是认准了的事,我这个人是不回头的,不管什么困难,我始终信心很足,勇往直前,办不到,转个弯再走,一定要达到目的。

    讷于言而敏于行,经营手法平实,不重形式、技巧、不搞噱头,善于学习,悟性极高,这是宗庆后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在宗庆后沉默的外表里面,则有着不为人知的性格魅力。

    宗庆后后来是这样解释“挫折”对于人生的意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