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典: 传承百世的修炼经典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章 处己之道(12)
    通往名声的道路

    通往名声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凭功业(立功),一是靠作品(立言、创作)。这样,在立功这条路上,主要的条件是伟大的心胸,在立言和创作这条路上,需要伟大的头脑。两条道路各有利弊,主要的判别在于:功业如过眼云烟,而作品能够保存下来。

    立功的一个短处是要依靠机运,因此,人们由立功所赢取的名声并非完全由他们内在的价值而得来,它同时需要境遇所赋予的重要性和光辉。再说,例如在战争中,如果由功勋所得的名声完全是个人的,往往依赖少数几个证人的证词而决定。其实,证人不一定在场,就是在场也不总是公正或无偏心的观察者。以上所说如何确定功勋的弱点,可用其他的优点来制衡,“功勋”具有实际性,能够为一般人所理解。所以,功勋一旦正确地报道出来,当事人立刻获得报偿,除非有关动机未被人们了解或欣赏。若是不明白其背后的动机,功勋都是不可了解的。

    立言和创作的情况正好相反。作品并不凭借机运而启始,而是完全依赖作家。只要作品存在,其实质和价值就能保持。此外,适当地评定作品是困难的,品格越高,评定越是困难。有时是缺乏了解作品的人,有时是批评家抱有成见或是不诚实。但是,作品的名声并不依靠一位裁判,它们会向其他裁判诉求。

    至于功勋,正如我所说过的,它只存在于后代人的记忆中,而且只是人云亦云的方式罢了。但作品是本身流传下来,除了部分有所失散之外,是以当初的形式留下的。在这种情形下,没有篡改事实的余地。任何对作品有所偏颇的判断,由于时间的流逝而荡然无存。往往是经历过一段时光,才有真正能评定某作品的人出现——独特的批评家专门评定独特的作品,连续地发表有分量的评语。这些意见整体地构成完美的正确的欣赏。虽然有些情况是经过几百年才得到重视,此后任凭更多的时光流逝,也无法改变这一鉴定——伟大作品的名声是巩固而必然的。

    建立名声的途径

    有些人感到自己具有良好的理解力和正确的判断,但不是天分最高,这时他就不应该害怕辛苦。勤于钻研的人不难出类拔萃,到达只有靠苦学才得门径而登入的幽静地带。在这个领域中,敌手非常少,只需要中等才能的人不久就可以找到既新颖又符合数据的理论。了解他所研究的主题,只是同一领域的一些学者,他们的鼓掌,到达那些远处的大众时,声音已是非常的微弱。但如果他遵循这条路线走下去,到最后他所拥有的各种资料,就足够建立名声,而不必去建构什么理论——因为它们难于获得和了解。这好比一个人到遥远而不为人知的国家旅行,他的见闻就能使他成名,他的思想反而无用了。

    人类心灵的最大成就,在最初时大多都不会顺利地被接受。那些杰作长久地默默无闻,直到它们赢得一批才智较为高超的人士的赏识。再由这些人的影响力,才得以置身于它们所应得到的持久不变的地位。这也由于有关作品已取得权威性。

    名声与机运

    作家在有生之年是否能看到自己名声的曙光,要依赖机运。其作品越为高尚和重要,其可能性就越少。塞尼加有一句漂亮的话:“名声确然伴随作品的真正内在价值,如同身体投出的影子一般,有时投落在前面,有时在后面。”他继续说,“虽然有同时代的人,会用一致的沉默表达妒忌,但不含敌意不偏私的评判终究会到来。”从这些话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即使在塞尼加的时代,也有可耻之徒用恶意忽视某些作品的存在,来达到压抑它的真正优越价值的目的;还有就是不让公众见到好的作品,以利于坏作品的推介。到今天,这手法依然深为他们赏识,它表现于“一种密谋式的沉默”之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