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一海洋: 教你懂得如何调整生活的节奏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乒坛女皇”交作业
    邓亚萍5岁起随父亲学打乒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18次荣获世界冠军的头衔,是举世闻名的“乒坛女皇”。

    1997年,她到清华大学学习。在即将毕业的前夕,她手里拿了一份打印好的文章,找到了自己非常尊敬的中文老师,礼貌地说:“潘老师,这是我对哲学课的总结,请您看一看。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请您帮助修改一下。过几天我再来取。”

    给学生修改文章是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潘老师当即愉快地答应下来。

    潘老师仔细阅读了这份足有四五千字的总结之后,感觉文章写得很好,内容很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能联系实际,用哲学观点分析了打乒乓球的战略战术。并且因为这是邓亚萍在清华毕业之前完成的最后一次作业,她更是下了很大的工夫,是用“心”来完成这份不寻常的作业。出于精益求精的考虑,潘老师在文字上还是作了一些修改。

    几天后,潘老师把修改过的文章交给了邓亚萍。这对一个中文老师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潘老师执教三十多年,修改了数以万计的文章,自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过了几天,潘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邓亚萍。她一方面对潘老师表示谢意,同时又很认真地说:“我把两份总结都交给了哲学老师,并告诉哲学老师其中有一份是自己写的原稿,另一份是请中文老师帮助过的修改稿。”

    潘老师没有想到,邓亚萍会把自己的原稿也交了上去,并向老师作了说明。他的心为之一动,一时语塞,竟不知说什么好。

    事情已经过去,邓亚萍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但是潘老师却一直想告诉人们: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心灵的光辉。从交原稿的这件小事,可以说明邓亚萍不仅是一个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乒坛女皇”,而且也是一个襟怀坦荡、求真务实、心地纯洁的人。

    52航班

    1990年1月25日晚7点40分,阿维安卡52航班(aviancaflight52)飞行在南新泽西海岸上空11,277.7米的高空。飞机上的油量还可以维持近2个小时航程。在正常情况下,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仅需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如果52航班在此刻采取降落措施,可以说是十分安全的。

    然而阴差阳错,此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耽搁。

    晚8点整,肯尼迪机场管理人员通知52航班:由于严重的交通问题,飞机必须在机场上空盘旋待命。

    晚8点45分,52航班的副驾驶员向肯尼迪机场报告他们的“燃料快用完了”,机场管理人员也确实收到了这一信息。

    晚9点24分,飞机的两个引擎失灵;1分钟后,另两个也停止了工作。

    晚9点34分,耗尽燃料的飞机坠毁于长岛,机上73名人员全部遇难。

    这本是个不该发生的悲剧,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

    调查人员考察了飞机上的磁带并与机场的管理人员交谈之后,彻底弄清了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信息沟通的失败。

    首先,飞行员确实报告他们的“燃料不足”,可机场管理人员却告诉调查者:“这是飞行员们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由此可见,肯尼迪机场的管理人员一直未能理解飞行员所面对的真正困境。

    其次,52航班飞行员的语调并没有向机场管理人员传递出燃料紧急的危险信息,恰恰相反,其语调是冷静和不慌不忙的。机场管理人员说:“如果飞行员表明情况十分危急,那么所有的规则、程序都可以不顾,我们一定会以最快速度引导其降落的。遗憾的是,52航班的飞行员从未说过‘情况紧急’。”

    最后,飞行员的素质和联邦飞行管理局的规定,也使52航班的飞行员不愿意声明“情况紧急”。就是说,飞行员在正式报告紧急情况之后,需要写出大量的书面汇报;如果发现飞行员在计算飞行过程需要多少油量方面有疏忽大意之处,联邦飞行管理局就有权吊销其驾驶执照。正是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飞行员及时而准确地发出紧急呼救。

    这就是“燃料快用完了”的简单信息,既没有被明确地发出,又没有被充分地接受的原因;这就是悲剧没能避免的原因。

    正因为不应该发生,罗宾斯才将其作为经典案例收入《组织行为学》一书;正因为不应该发生,才更引人深思。

    阿维安卡52航班的悲剧表明,良好的沟通对于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十分重要。小到一项措施的颁布,大到战略策略的调整,都必须建立从下至上、从上至下的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否则,无论其他措施怎么完美,都只是没有保障的蓝图而已。

    “这也会过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