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 教你懂得如何调整生活的节奏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扑克牌通缉令的启示
    美英联军攻下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之后,发现萨达姆等高官从人间蒸发了。美英联军发布通缉令,尽快“搜寻、追杀或俘获”伊拉克高官,这完全是关注伊拉克战争的人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但让关注伊拉克战争的人们眼睛一亮、感到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美英联军的通缉令竟然以一副扑克牌的形式出台亮相!

    2003年4月12日,美军中央司令部新闻发言人布鲁克斯准将宣布:将萨达姆政府50余名高官的照片和个人资料印在卡片上,做成了“扑克牌通缉令”。

    撇开战争或者通缉的性质不论,单就“扑克牌通缉令”这一创意而言,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扑克牌和通缉令早已分别问世,但将两者结合为“扑克牌通缉令”,恐怕尚无先例。54张一副的扑克牌是美英联军消遣娱乐的玩具,将扑克牌与通缉令合二为一,不仅携带方便,还“寓缉于乐”,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通缉成效。综合就是创造。从传播技术层面而言,“扑克牌通缉令”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创造。

    “扑克牌通缉令”问世后,驻伊美英联军的士兵几乎人手一副,还给当地居民特别是巴格达市民分发了近百万副。不仅如此,这副特殊的扑克还受到美国国内民众的欢迎,许多人不仅用它来娱乐,而且把它作为纪念品收藏或者赠送亲友。

    想想看,美英联军要通缉的萨达姆政府高官的人数不是一两个,而是50多个。要使执行任务的士兵尽快熟悉众多通缉对象,做到过目不忘,“重复”无疑是秘诀所在。若是按传统的方式发出通缉令,无论是士兵还是民众,大概都不会有多大的积极性和耐心去“啃”那些枯燥乏味的通缉材料,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那么想出这个拍案叫绝创意的人是谁呢?

    据《环球时报》5月5日报道,这个创意并非出自五角大楼情报人员,也不是某著名广告公司,而是一名叫斯普林斯顿的年轻印刷工人。

    据称,美军一开始想到的通缉伊拉克高官的办法相当传统,就是采用大量投放普通传单和通缉令的形式,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斯普林斯顿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由于印刷厂的工作量较大,工人们经常在休息时打扑克来放松。斯普林斯顿在打牌时突生灵感,何不把这些通缉对象都印到扑克牌上。于是,他立即登上美军中央司令部的网站,给负责官员发了一封邮件,讲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他的创意被采纳了。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思维,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是创新。

    泥泞留痕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的时候,寺里的住持让他做行脚僧,就是干外出化缘的活。这几乎是人人都不愿意干的苦差事。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看到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鞋做什么?”

    鉴真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心中不平地说:“别人一年连一双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弦外之音,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透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的路是一块黄土坡地,由于刚下过一场透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问:“你是愿意做个天天撞钟混日子的和尚,还是愿意做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不等他回答,捻着胡须接着说:“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回答:“当然。”

    住持又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干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说:“今天我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我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