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败之师不可击
唐朝初年,大将李孝恭率兵讨伐萧铣,一路势如破竹。当大军来到夷陵时,碰到萧铣大将文士弘,率领精兵数万准备迎战。李孝恭下令决战,副将李靖劝道:
“文士弘是萧铣手下悍将,士卒骁勇。萧军已数败,现在的文士弘一心一意想挽回劣势,士气甚旺,这是所谓救败之师,战力一定强,最好先避开他的锐气,等他气势衰竭后再打,就可以取胜了。”
李孝恭不听,果然被气势正盛的文士弘打败。
饵兵勿食:
不要捡拾敌人以利诱我的饵食。
武经七书之一的“三略”曾有一句话说明“饵兵勿食”的道理: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
意思是说:鱼为什么会被人钓上来,成为盘中美食:原因只有一个:贪吃钓钩上的鱼饵而已。
战国时代,李牧之所以能对匈奴打出一场漂亮的歼灭战,除了诡道欺敌,让敌人无所备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量纵放牲畜,吸引匈奴大军来夺取,因而中了李牧的埋伏,最后以全军覆没收场!
想吃香饵吗?就准备当悬鱼吧!
归师勿遏:
不要遏阻,甚至追击想回家的敌军。
一支部队之所以打道回府,不外五种原因:
(1)胜利回乡。
(2)战败归国。
(3)后方出了大事。
(4)师老厌战。
(5)怯战落跑。
遏阻归师苻睿兵败
第一种班师,当然惹不得,通常也不会发生:因为战败的一方通常已签下城下之盟,否则敌人怎么撤军?既已签下降书,当然也无力再战,自然不能遏阻归师。
比较有可能的是后四种,但不管是其中任何一种,士卒一旦起了回家的心思,意志一定非常强烈。所谓意志强烈,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
(1)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了,只想回家,你居然连家都不让我回,只好跟你拼了!
(2)我吃了败仗,只好认输,认输就回家,没想到,认输还不行。既然如此,老子只有拼了命,再和你大干一场!
遏止归师最大的变数就是,拦路虎当不成,变成挡路狗;人人喊打,棍棒齐下,则亏就吃大了。
东晋五胡十六国时代,前秦将领慕容泓举兵造反,大将苻睿奉命讨伐。苻睿骁勇善战,慕容泓听到苻睿领军来战,吓得带兵逃窜。苻睿想率军攻击,副将姚苌劝道:“慕容泓有思归之心,自己弃城逃走就算了,咱们就别打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