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凡是先到会战地点等待敌人者,安逸又安全;比敌人晚到会战地点者,疲劳又危险。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掌控对手,而不被对手掌控。
为什么先到会战点占优势,后到者居劣势呢?最重要的原因是:
先到为主,后到为客;主易客难也。
彼来攻我,则我为主,彼为客;主易客难。
不管是本来就在这里,或先到这里,先至者基本上都具有下列优势:
(1)有比对手更多的时间预作准备。
(2)抢占地利优势,利用地利之便待敌。
(3)免除长途行军之苦,不致削减战力。
(4)没有后动补给的顾虑,因为物资就在家里。
后来的人呢?刚好相反。就因为守易攻难,所以孙子才会说: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十倍以上兵力才可围城。
五倍以上兵力才可展开攻击。
攻击者要有五倍以上兵力,才能在基本条件上与防守者平衡;所以,先抵达战场的人,只要有对手二成的兵力,就可使双方兵力对等;如果二者的兵力本来就相等,则先到者的基本条件不就优于对手五倍了吗?
理论上是对的,但这并非决胜关键点;真正的胜利在于:
是否能充分利用先到的优势而胜敌。
先到战地把以劳趋逸转换成以逸待劳
战国时代的马陵之战,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韩。
从地理位置看,韩国在魏国的西边,齐国在魏国东上方;如果齐军直接开拔到韩国与魏军会战,等于横跨而绕远。长途行军,不但耗损战力,拉长补给线,而且缓不济急;说不定人还没到,韩国就玩完了呢!
更糟的一点是,我老远跑到韩国去决战,让我以劳趋佚,让你以逸待劳,还没打就吃一大堆亏;这种未交易先蚀本的买卖,当然不能干。
不能干又非干不可,当然得换个方式;于是孙膑决定,我不到韩国和你打,而是直接打你家;自个儿家遭兵灾,你总不会不管吧?
当然不能不管,庞涓知道齐军直攻魏都大梁后,形势使他不得不从韩国撤退,回师魏国与齐军决战。这一个漂亮的致敌决策,立刻有两个极佳的正面效果:
(1)韩国解危了,基本任务完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