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其惰归 张绣胜曹操
东汉末年,曹操征伐张绣。有一次,两军大战一场结束后,曹军忽然收兵撤退。张绣看到退兵,便立刻率军追击。谋臣贾诩劝他别追,否则必败。张绣不听,果然吃了败仗,回来后,贾诩反而改口说兵势已变,劝他再追击一次,一定会胜,张绣又再次领军追击,果然获胜,张绣很迷惑,请贾解释其中道理。贾诩说:
“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不如曹操。第一次追击时,已被曹操算准了,所以他亲自断后,因而打败了您。曹操来攻您,在没打败仗的情况下就退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既然您追击被打退,一定会急着赶路回家;在疏于防范中,才会被您打败!”
识众寡之用者胜。
知道兵多、兵少战法者,就能得胜。
兵多有兵多的打法,如“十则围之”、“伍则攻之”、“倍则分之”;兵少有兵少的打法,如“不若则能避之”、“少则能逃之”。
如果不懂这种用兵之道,明明兵多,却不围而战(像昆阳之战的王邑),因为不符用兵之道,稳赢的仗也会输;知道兵少,而能避之,逃之(像参合陂之战的拓跋珪,因为合乎兵道,不容易赢的仗也能赢。
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欲的意思,就是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就能形成节奏;有节奏,就能把力量发挥到极致;能发挥力量到极致,就能胜利。
不妨以拔河比赛来理解。
比赛时,队长(上)大声喊杀,队员(下)听到杀声时,一起瞬间使力。如果队员使力时的时间点越一致,就表示节奏感越好,瞬间爆发力越强,因而致胜。反之,若队员不能在杀声时,掌握同一时间点使劲,则尽管力量出了,却不能在瞬间凝聚,力量就会分散;力量一分散,爆发力就不强;爆发力不强,就不容易赢了。
以虞待不虞者胜。
虞原本的意思是忧虑、预料,这里可解释成准备。有准备对没准备,有准备者胜。
所谓有准备有两个意义:
(1)充实自己,积累自保的能力。
(2)掩饰自己,摸透对手,把敌人的弱点找出来。
这一来一回,使敌人想打我打不了;我想打敌人时,敌人逃不了,当然稳操胜券了。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将帅有能力,而国君又能充分授权,不横加干预者,就可获胜。
将能而君不御 李牧大破匈奴
战国时,李牧之所以能大破匈奴,除了李牧本身的本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赵王的完全信任、充分授权的结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