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廿万军兵败 王翦六十万军破楚
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灭了韩、赵、魏,驱逐了燕王之后,把兵锋指向了楚国。
秦国小将李信,少年英勇,曾经以数千兵力擒获始皇仇人燕太子丹。始皇很欣赏他,便问李信:
“我想攻取楚国,以将军你的能耐而言,多少军队才够?”
李信很有自信地表示: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笑着说:
“王将军真是老了,胆子都变小了;李将军果然是少年英雄,难怪有这样的豪言壮语。”
便给了李信二十万大军去攻楚。
王翦看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也不多谈,告了病假,回家养老。
没想到,李信居然被楚国打得大败,灰头土脸地逃了回来!
始皇无奈,自己驾车去找王翦:
“我估计错误,没采用将军的意见,让李信到楚国丢人现眼。我听说楚国都准备打过来了,将军虽然有病,但忍心弃我于不顾吗?”
王翦回道:
“大王若非起用微臣不可,我还是老话一句,至少要六十万人。”
始皇同意了,王翦率六十军攻楚,大破楚国。
六十万是二十万的三倍,六十万大军出动去攻敌国,一定是从边境边打边推进。换言之,楚国虽然也是不小于秦的大国,也不可能一接战,就空国以全部兵力对决,而是层层守护,步步接战。所以,客军在每次战役中,一定以优势兵力对弱势兵力,加上王翦高人一等的运筹帷幄,临机能变的智能,才能获胜。
王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名将,没听说他吃过败仗。以王翦的能耐,以客攻敌时,都要以数倍优势兵力才能胜敌,在王翦之下的,就更别说了。
倍则分之。
二倍于敌人以上的兵力,就要采分化战术。
分的意思是分散、分化,也就是把敌人的一体性分解、分化,这一来,力量自然转弱,胜率也就提高了。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极重要的概念:
以老虎打绵羊。
意思是说,以我之最强点攻敌之最弱点。所以,在原则上,决不打势均力敌的仗,因为这会两败俱伤。
当我方占有十倍以上兵力优势时,已经是老虎了,再以这个强大的力量施压逼降(十则围之)绵羊,即使是老虎,也要以不战而屈敌为首要。
五则攻之,包围战人数不足,但在数量上还是绝对优势,就直接打了。
只有二倍的兵力,优势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但至少是老虎对花豹,虽然胜率还是大,可花豹虽没有老虎强,多少会有点反击能力,不怎么符合全胜的原则。所以,有必要开打之前先弱化敌人,把敌人从花豹变成狗,甚至绵羊。
老虎对决绵羊,那就赢定了!
这就是所谓的“倍则分之。”
拒绝分化战术 陈余兵败井陉
楚汉相争期间,著名的井陉之战,陈余对决韩信,陈军实际人数六至八万,韩军不足三万。在倍数兵力下,陈军军师李左车还是不主张硬碰硬的决战,他提出了一个分化韩军战力的打法:
“来到井陉的必经之道,非常狭窄,车辆不能并排,骑兵不能并行,这一来,部伍会拉得很长。为了维持行进速度,辎重车一定摆在最后面。我愿意领三万人马,从中将韩军和辎重、粮车截成两段,没有了粮食和重武器,他前进不能战,后退逃不了,荒郊野外的,也不可能抢掠补给。这一来,只要十天,我就可以将韩信及其副将张耳的头奉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