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行为: 中国人管理系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10节 内敛保守的性格倾向
    保守是大多数中国人性格的又一大特色。其实,无论是顺从、勤劳,或节俭,本质上均属于保守的性格。因为他们不是要为自己或社会开创一个新的世界,而是在旧世界里替传统尽责。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鼓励创新、开拓的事迹非常少,而宣扬保守、退缩以及安分守己、顺从天命的言论则非常多。中国的封建王朝里,所谓的“改革”和“变法”还真不少,有的甚至还轰轰烈烈,但多以失败而告终。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变法中,只有“商鞅变法”还算成功,但商鞅本人却未得善终。此后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均告夭折。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保守思想在作怪。他们总是固执地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甚至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使得具有数千年封建传统的旧中国暮气沉沉,万马齐喑。

    所幸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人们正在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但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中国人骨子里面的保守倾向,仍然十分严重。仔细探究起来,中国人保守性格的形成,固然是由于顺时听天、轻视人力,不愿意徒劳无益的思想使然;但大部分原因还在于习故安常,以当前一切为满足。所谓“知足常乐”,既然眼前的生活还过得去,那干嘛还要翻来覆去地折腾呢?一味指责中国人爱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怕也未见得公允,但是说实在话,多数中国人自古以来,还是比较安于现状、挺缺乏危机意识的。除非日子过不下去了,他们才会想到要变一变,正所谓“穷则思变”,以达到“变则通、通则久”的地步。然而,儒家伦理又告诫我们一句话,叫“君子固穷”。既然君子都要能安守穷困,那还变什么呢?

    中国历来的经济生活,只讲自给自足、维持现状。中国社会风尚注重保守,普遍都以“先王”、“古法”、“祖传”为最可贵,并不问它对于当前环境是否合适。因为社会趋于保守,所以人们常用“安静”、“持重”、“老成”一类的话来赞誉人,而用“好事”、“轻进”一类的话来鄙薄人。事实上,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根本是求安不求进,中国人的古训向来是“明哲保身”;既不好活动,也不愿冒险,遇事迟疑不决,没有奋斗和开拓精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