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辩证观和原始的“相对论”
《老子》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堪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渊薮。老子在他的五千妙言中,以自己独特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探寻着宇宙和人生的奥妙,处处体现着深邃的哲理。我们甚至可以说,《老子》就是一部哲学著作,这一点是儒、法、墨等各家学派均未达到的高度。
老子看待问题,总是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在他的著作中,时时都体现着“一分为二”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老子具有非凡的智慧,他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它们总是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寒暑、阴晴、树木的荣枯、海潮的涨落,都是自然界中阴阳互变的现象。由此再联想到人类社会,老子的感触就更多了。人的生老病死、祸福、贫富,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衰存废,无一不充满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不断消解、转化、融合,然后再制造出新的矛盾。正是目睹了太多的世事变迁和人世悲欢,老子摒弃掉了以前那种看待问题时静止、孤立的眼光,逐渐产生了联系、发展、辩证的思想观念。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物极必反。每一事物,它本身就蕴含着一对甚至多对矛盾。任何生命诞生以后,虽然处于成长的过程,但成长也就意味着衰老,生命一天天成长,也就是在一天天走向死亡。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我们不能光看到其中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任何人都不能指望事物只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同时作坏的打算。而且,事物也是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没有“坏”的一面作陪衬,怎么能显出“好”的一面呢?所以人们应该全面看待事物,理智对待其优劣和短长。《老子》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存,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充满着这种辩证的智慧。
在老子的思想观念中,没有“绝对化”的概念,他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都具有可以相互转化的对立面,简直就是一种原始的“相对论”。把老子的这套思想拿来启迪人生,就是“福兮祸之所,祸兮福之所伏”。就是说,人生的祸福也是无常的,好事也许会变成坏事,坏事中没准也蕴含着好事,因此老子用这两句话告诫我们,顺利的时候不能骄傲自满,要时刻居安思危、防备灾祸的到来;当灾祸降临的时候,也不要灰心气馁,要想办法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争取逢凶化吉。不过在实际生活中,还真的有这样的例子,那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的掌故,想必中国人都已耳熟能详,不再赘述,但它确实留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虽然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坏事可能带来好事,但我们却不能消极地等待,坐等“否极泰来”。道家虽然主张“无为”,但并不是要我们消极保守,碌碌无为。什么才是积极的态度呢?庄子说得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也就是要注重平时点滴的积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久而久之,便能从量变到质变。因此要想让事物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放过一点点细微之处。在这里,睿智的老子又教给中国人一条格言:“合抱之木,步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中深意,值得每个中国人,尤其是管理者深深记取。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