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中国人管理系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5节 道家哲学的启迪(1)(2/2)

    在道家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奉行无为而治,这才是最好的管理状态。因此,管理应当不断减少对人的管制和束缚,使人返朴归真。对管理者而言,制定政策时不能政出频繁,更不能朝令夕改,应该“政简刑轻”才对。

    在这里,道家哲学强调的是“君人南面之术”,即要有一点领导方法。管理应该是指挥下属而不是替代下属,高明的管理者从来不代替下属做事,不会越俎代庖。

    管理者当然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于己有利,同时对社会有益。然而道家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即管理也可能走向它的反面。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只有有所作为才是有效的,因此管理者为了体现自己的奋发有为,总是喜欢发号施令,时常对下属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生怕旁人会忽视他的存在。但是他们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要忘了,在很多时候“无为”状态往往是更有效的。正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中国的俗语里,有“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样的说法,这就是因管理者的变动而导致制度更迭的真实写照。一旦领导层发生变动,为了体现“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领导者总要把前任的既定措施都推倒重来,使得政策严重缺乏延续性;更有甚者,许多领导者仅凭自己一时心血来潮,拿制度当儿戏,朝令夕改,使下属无所适从,这些都是管理者应当避免的。

    我国汉朝的时候有“萧规曹随”的佳话,足以使力图“奋发有为”的管理者引以为鉴。汉朝的第一位丞相萧何奉行道家的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萧何死后,他的继任者曹参几乎全盘沿袭了萧何在世时推行的所有政策,未加任何变动,他这个丞相当得倒也清闲。这样的举动很快招来不少同僚的非议,但曹参说,“论才干我比不上萧相国,他的那一套办法既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况且时局也未曾变动,这些法令规章我沿袭照用就是了,何必一定要为了彰显个人的政绩而大动干戈呢。”看来一代名相曹参的气度和风范,值得后世管理者学习仿效。

    很多人只要一朝权柄在手,就开始恣意妄为,生怕“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这样的人若当上领导,为了显示自己“有为”,肯定会以折腾下属为乐事。他们处处作威作福,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政绩。这样的管理,看似“有为”,实则“有害”,望读者诸君引以为戒。

    管理的最高境界

    其实,管理是崇尚简约的。什么时候,如果事情是越管越少而不是越管越多,那才算步入了管理的良性循环和最高境界。有一句名言说道,“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如果一切都能按部就班自然运转,每一位下属都能恪尽职守、发挥专长,那管理者还要为鸡毛蒜皮的事操什么心呢?所以按照《老子》的看法,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未必是好的管理者,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下属未必能体会到他的存在。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诚然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但却未必是一个卓越的管理者。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在知人善任方面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分权。在他的治理下,蜀中虽然呈现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但人才凋敝却是不争的事实。其根源在于他在位期间,无论军事政事、大事小事,一律事必躬亲,对下属多持不信任态度,例如对魏延这样有主见、有能力但多少有些桀骜不驯的将领,常常采取压制政策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偶尔对下属信任一次,还错用了马谡,导致失了街亭。像孔明这样鞠躬尽瘁、事必躬亲,不累死才怪。而他死后,由于其生前并没有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蜀国再无可倚重的将佐之才,居然形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难堪局面,最终导致覆亡。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