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当股市投资者被几根突如其来的阴线打得目瞪口呆,还在焦虑中为牛市掐指算命的时候,一场静悄悄但却价值不凡的讨论开场了。这就是《财经时报》发起的“重建股市信用与规则”的讨论。而《泡沫与唾沫》一书即是这次讨论的精华版。
之所以选择静悄悄的方式,与讨论的主持者的立场有关。两位主持人似乎都比较相信市场的自发力量,相信那只神奇但又看不见的手。所以,他们刻意选择了低调,希望在市场发展的敏感时期,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尽管从道理上讲,这场讨论本身就是市场自发力量的一部分。我揣度,主持人是有意要跟那些自信可以操纵市场的人们打一个赌:究竟是我们应该服从市场,还是市场应该服从我们。前者是天之道,后者是人之道。可悲的是,不管是在政府还是民间,我们到处都可以感受到那种藐视和操纵市场的虚妄和僭越。这部分是出于利令智昏,部分则是出于无知。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庄家、普通投资者都需要一部经典的熊市教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泡沫与唾沫》,不过是一本参考书而已。当然,对于那些笃信庄家模式和政策模式的投资者来说,这本书应该列为必读书目。
本书几乎涉及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所有方面,从投资文化到监管理念,从上市公司到中介机构,从外部的法治环境到证券市场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举凡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难点,均在本书的观照之中。虽然涉及面极广,但绝非流于粗浅。其中有相当多的独到见解和精彩分析。有意思的是,由于作者的学科背景纷呈,观察股市的方法也大异其趣。你会发现,在本书的这一群作者眼中,中国股市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现象,而是一个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甚至政治现象。如此多视角的会诊中国股市,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中恐怕还是第一次。这个特点决定了本书的可读性(但决不有损于该书的严肃性)。当然,本书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对中国证券市场现状的解析,还有诸多前瞻性的研究与讨论。比如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创新的探索以及wto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本书具有了一般证券书籍很难具备的品质。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大多数作者都是一些从事实务工作的朋友,但我们却惊奇的发现,这些在旁人眼里明显带有利益色彩的作者,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与客观。这与那些本来应该更客观更冷静的经济学家们的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么,在这个奇怪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呢?不同的人可以从同一个现象中发现不同的真理,而我看到的却是:市场正在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教育这一批市场中人。他们已然发现,无规则的市场可以让他们得逞于一时,却可能遗害他们于一世。如果没有规则或人们可以不按规则出牌,除了极少数幸运者外,所有的参与者将无一幸免地成为牺牲品。大概正是出于对这个不幸结局的恐惧,市场参与者的信用与规则意识正在苏醒。此种萌动在本书作者的笔下已经表现的格外清楚。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对市场本身的启蒙力量肃然起敬。
较之于实务工作者的切身体验,市场对某些“股评经济学家”的教育似乎还远不足够。但我想,这一天恐怕不会远了,市场会无情地堵住他们的嘴巴。用张志雄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市场会将他们st或pt。很多年以来,这些一点都不“经济”的经济学家,将大量无知和不道德的唾沫撒在中国股市上,构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另一种泡沫。这也是本书要极力避免的窠臼。是否做到了,读者自有明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