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批判: 谁劫持了中国证券市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19节 上海PT别样红
    在所有地方政府主导的资产重组炒作中,上海市的表现尤其值得记载。

    2002年4月,当中国股市服过管理层开出的几剂猛烈补药,又一次陷入心力衰竭的时候,上海股市突然走出了一列骄傲的队形。这就是以白猫股份、商业网点、都市股份所构成的上海pt板块。

    这几家曾经代表中国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典型,在经过政府的精心“调养”之后,再度咸鱼翻身。不过,它们重新出场的典礼实在过于隆重。在摘帽复牌之后,这三家股票的价格在短短的的几个交易日里全部翻番。如以其在pt期间的最低价格计算,其复牌后的涨幅最低也在5倍之上。其中都市股份的累计涨幅接近十倍,并创造了连续三十个涨停板的中国股市之最高纪录。在监管风声日紧的2002年,这三只股票经典的庄股走势,不啻于对监管当局的一种巨大的嘲笑。

    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上海的pt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置沸腾的民意与市场发展的潮流于不顾?

    的确,在上海看来,它有太多特殊的理由来挽救它的上市公司。因为上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而且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更是中国向外国投资者表明开放姿态的样板城市。虽然所有这一切都不构成凌驾于市场规则之上的任何理由,但对于上海来说,形象就是一切,其他的都是小节,哪怕这种小节上的失误会贻害无穷。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一直有一种说法:上海的上市公司比较规范。意思是说,上海的上市公司不太愿意与庄家配合炒作。但这几只股票的走势,对这种说法无疑是一种讽刺。所有的人都能看出,这几只著名的pt股票在资产重组期间,不仅有庄,而且有大庄。庄家在整个炒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基本面情况的了如指掌。换句话说,庄家的炒作与这几家公司基本面的变化配合得相当紧密。虽然没有证据说,重组者即是庄家,但作为内幕知情人的重组主导者却有最大的庄家嫌疑,这是毫无疑问的。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上海的上市公司比较规范,不如说上海上市公司在炒作中的保密功夫更到家。这些重组股票的走势已经将价格操纵的本质清楚地呈现出来。

    作为在中国政治和经济中有特殊意义的城市,上海由行政主导的大规模资产重组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举其要者,大致有二。

    第一,更强大的政府干预。

    1997年,上海市政府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专事资产重组的政府机构——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领导小组。我们无法确知这个领导小组的行政级别,但从上海这几年资产重组所动用的资源来看,这个名称怪诞的政府机构能量着实不小。与其他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零敲碎打的重组不同,上海一开始便“高屋建瓴”地成立了政府班子,统一策划和推动上海市上市公司的重组。按照这个领导小组最近披露的消息,在上海市所属的115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大约四分之三进行了重组。谁都知道,公司重组本是市场主体之间的自愿行为,政府主导的“重组”本质上已经不能叫重组,最多只能叫行政性的资源调配,用民间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拉郎配,是不可能有什么效率的。这与行政性的推荐上市没有任何区别,更是对资产重组本应该具有的市场精神的一种讽刺。但有意思的是,不知是出于无知还是出于要抢其他地方政府的风头,上海竟然将这种对市场裸的干预当作自己的又一项创新来加以夸耀,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总结出一系列的所谓经验,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上海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领导小组的负责人曾经表示:上海将加快推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充分发挥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的功能。然而,在强大的政府干预下所进行的资产重组,能够发挥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的功能吗?结论可能恰恰相反,它只能进一步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功能,破坏证券市场的市场配置功能。让人奇怪的是,在越来越被赋予中国改革和开放象征意义的上海,竟然对如此低级的逻辑错误熟视无睹。这不能不让我们对掩盖在上海轰轰烈烈的资产重组表象下的精神实质表示深刻的怀疑。这种明显有逻辑错误的资产重组,与其说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对证券市场的一种嘲笑。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一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行动逻辑:只要目的正确,手段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种陈规陋习在上海的资产重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充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