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批判: 谁劫持了中国证券市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11节 动物凶猛“中经开”(1)
    “‘中经开’终于完了。”

    一位经历过“327事件”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说,“‘长舒一口气’将是许多人共同的第一反应。”

    2002年6月7日,一则以“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清算组”名义发布的公告称,“鉴于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严重违规经营,为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根据《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02年6月7日撤销该公司,收缴其《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和《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并自公告之日起,停止该公司除证券经纪业务以外的其他一切金融业务活动。”

    人民银行这一纸公告,了结了中经开短暂但却充满神秘色彩的金融生涯。

    “中经开”,全称“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前身为中国农业开发信托投资公司,1992年1月改为现名。中经开成立于1988年4月26日,原隶属于财政部,后由国务院中央金融工委管理,基本核心业务为证券。中经开成立不过十余年,但它在中国股市中的名气可能要远远大于其他老资格的同类公司。其中原因很简单,因为中经开的历史基本上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纠缠在一起。中经开短暂的发展史意味深长地揭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某种必然命运。不夸张地说,中经开的历史几乎与中国证券市场所有最著名的丑闻相关。

    最早知道中经开是90年代初期。一个当时在某券商做营业部老总的朋友,言谈之中经常提起中经开,并充满敬畏之状。于是,中经开作为绝对主力的形象便在心中牢牢扎下了根。不过真正领略中经开的威力,还是后来的“327国债事件”。

    “327国债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但它留下的疑惑却始终没有被人忘记。而这个疑惑并不是大输家万国留下的,却恰恰是大赢家中经开留下的。

    1995年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期货交易逐渐变得越来越火爆。其中主角就是以万国为首的空头及以中经开为首的多头,加上不断变化阵营的辽国发,这场最能反映当时中国证券市场基本势力对比的经典大战,实际上有三位要角:一方是以财政部的行政权力为背景的中经开,一方是有地方政府支持的万国证券,第三方则是野路子出身代表草根或民间资本的辽国发。这种势力对比,不仅反映了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的整体格局,也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那种紧张的博弈关系,而“327”国债品种恰好将这三方势力奇妙地纠结在一起,并以戏剧性的方式呈现了其中的冲突。

    其实,“327”这场惨烈搏杀的结局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但它还是在2月23日达到了最。为了挽回败局,万国的总经理管金生,在收盘前的七分钟用700多万口空单砸盘,上海证券交易所只好取消最后七分钟的交易。

    这场战役不仅导致当时证券市场上最为风光的万国证券公司的关门,也导致了被称为“证券教父”的管金生个人的悲剧人生。但当人们被管金生个人的沉浮和“327事件”本身的戏剧性所吸引的时候,一个最应该被长久关注的问题却被遗漏了,那就是,作为多方主力的中经开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