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公元1275-1291年,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从欧洲到达中国,受到忽必烈皇帝的接见和器重,留在身边为侍从。回国后,他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详细记述了中国元朝的繁荣景象,并且十分具体地记载了元朝发行纸币的情况。虽然在历史上有许多人质疑马可·波罗所说的话,甚至不相信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但呼和浩特白塔中有关元代纸币的惊人发现,却以事实证明了马可·波罗记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982年,在维修呼和浩特市辽代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工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元代中统元宝交钞一张。该钞为灰黑色麻桑皮纸,盖朱红大印,面额为“壹拾文”,长16.4厘米、宽9.2厘米。左下方有“中统年、月、日”,“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签押。此外,纸币上还有“中统元宝”、“诸路通行”八个篆字。经研究考证,这张纸币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印制,使用时间约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实物。
元朝商业的繁盛,与全国大一统局面以及水陆交通的发达是分不开的。如此发达的商业,就更需在流通领域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也为纸币的兴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此时,是中国古代纸币最为兴盛的时期,在元朝的大部分时期里,纸钞是唯一官方认可的货币,完全取代了铜钱在流通中的地位,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一件全新的事物。
元太宗窝阔台灭金之后,即沿金朝旧制,印造纸币。忽必烈即位后,在中统元年(1260年),又发行两种纸币:一种是中统交钞,以丝为钞本,以两为单位,每二两当银一两;一种是中统元宝钞,简称中统宝钞或中统钞,以金银为钞本,面额自十文至二贯(一千文为一贯)共9种,每一贯当交钞一两,两贯当白银一两。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发行至元宝钞,简称至元钞,也以金银为钞本,与中统钞并行,面额自五文至二贯共十一种,每一贯当中统钞五贯。有元一代以使用纸币为主,其中中统钞和至元钞一直行用不废,这二者成为主要的纸币。
在马可·波罗的记述中,元朝的纸币是用桑树皮作为原料的。之后用水浸泡,把它捣成泥状而后制成纸,这种纸与棉纸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它的颜色黑了一些。纸币的样子,马可·波罗也作了详细的描述。把上述桑皮纸“裁作长方形,其式大小不等”。其上“有不少专任此事之管吏署名盖章”,然后“诸官之长复盖用朱色帝玺,至是纸币取得一种正式价值。”
伴随着纸钞的发行其相关的法令也及时的出台了。法令规定:制造此种纸币之后,用之作一切给付。凡州郡国土及君主所辖之地莫不通行。包括所有军饷皆用此种货币给付,其价如同金钱;法令还规定,对于伪造纸钞者将处以极刑。如果此条法令放在现在,那制造假币的冒险者们定会三思而后行的。
在元朝前期,纸币颇有信用,通行全国各地。统一的、稳定的纸币的流通,大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当时纸币得以流通的保证,一方面是元朝政府禁止一切金、银、铜钱的流通,也不铸造铜钱,而更主要是钞本比较充实,如中统钞和至元钞皆可兑换金银。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