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总序(2/2)
    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好比是一面历史的镜子,照照这面西洋镜,从中领略生活于中国本土意识之外的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了解我们在西方的形象变迁史,将无疑有助于我们反省和完善自身的民族性格,在国家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借别人的眼光加深自知之明”的意思。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西方有关中国著作的翻译,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对西方汉学家专门研究成果的译述,这已得到许多人的重视。其中影响最大的工程,乃刘东教授主持、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它向国人介绍了不少当代西方和日本一流的汉学研究论著,资为国内学者学术研究有益的借镜。而我们这套“西方的中国形象”译丛,则显然属于另一类。它主要选择19世纪中国国门被打开后,来华西人综合记述或具体描述中国城乡的社会经济生活、各阶层的日常信仰行为、文化接触的故事、政治制度的运行等轻松活泼、凸显感性、不那么古板学究气的各类著述。我们的标准是:它们曾经在西方世界较广泛地流传,对西方的“中国观”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作者在华经历丰富、际遇独特、观察细腻、眼光独到、议论有味,总之具体真切、形象生动。与此同时,丛书还将包括一些后来的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对于欧美“中国观”予以分析研究的总结性著述。我们认为,后一类译著的价值,当是前一类研究专著所无法取代的。

    本译丛最早筹划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7年至1999年间,它曾以“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为名,由时事出版社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先后推出过十种,受到学界和读书界的广泛重视和欢迎。但此后,终因我们精力不济,未能继续编译下去。多年来,虽屡有朋友鼓动、多家出版社诚恳相邀,我们却始终畏葸不前、未敢轻允。 2004年底,中华书局汉学编辑室的李晨光、马燕、孙文颖等郑重来函,希望我们能将此套译丛改在中华书局出版,争取每年推出三至五种,持续不断地长期编译下去。书局的领导对此也很支持,意在使之成为一项有文化积累意义的“出版工程”。经多次商谈,我们终于又在这个文化人“情有独钟”的老牌出版社的召唤之下重鼓余勇,再次投身到此套译丛的编译事业中来。

    由于原来所出版的十种书分散在两个出版社,且早已绝版,有的译校也尚欠精审,故此次在推出新译之前,在汉学编辑室上述几位专业编辑的大力协助之下,各译者又对原译著进行了认真的校审或修订,并首次以十部汇齐的完整形式,将其予以重版。在方便读者的同时,也希望此举能为译丛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较为牢靠的基础。

    但愿这套“西方的中国形象”译丛,对于国人了解近代中国社会、认知西方人当时的中国观,能够多有助益,并在今后“持之以恒”的坚持中,真正成为编者、译者、出版者和读者共同喜爱的学术文化事业。

    黄兴涛 杨念群

    2006年6月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