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北宋钞版是何种纸币?
    现存最早的北宋纸币印版(俗称钞版),被誉为中国货币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800 年前的北宋纸币,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的第一代纸币,体现了当时高度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钞版发现以后,中外历史学家、钱币学家和货币史学家无不对之瞩目。北宋钞版呈长方形、上半部顶端是10枚钱币图形,其下有“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的文字,下半部为屋木人物图案。钞版既无纸币名称,又无面值,它究竟是何种纸币的印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求答案。

    本世纪初叶,中外学者就以钞版为研究课题。30年代,日本《东亚钱志》的著者奥平昌洪说,钞版是南宋“会子”。1942年,我国钱币学家王荫嘉始认为,钞版是北宋“交子”,(《泉币》第九期)从此钞版是北宋纸币的印版,逐渐得到人们的公认,然而它是北宋何种纸币呢?解放后,国内学术界多称钞版是北宋“官交子”或“钱引”,如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千家驹、郭彦岗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以及其他有关著作,大都持这种观点。此外,在《中国历代货币》图册中,还有一种“盐引”的说法。但以上关于钞版的论述,都语焉不详,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近几年来,货币史研究者加强了对北宋纸币的研究。李埏在1983年第3 期《思想战线》上发表的《北宋楮币史述论》一文,肯定了北宋还有一种名为“小钞”的纸币。叶世昌在同年第4 期《中国经济问题》上,发表了《钱引乎?小钞乎?》,指出小钞是北宋末年的全国性纸币,并且首先提出钞版是崇宁五年“小钞”的印版。他在文中引举宋人《浮沚集》、《续资冶通鉴长编拾补》等史书后说:钞版上的文字完全符合小钞的情况。其理由如下:一、小钞是四川以外地区流通的纸币;二、按照宋代以七十七文为百的省陌制度,印有“同见钱七十七陌流转行使”字样的正是一张一贯(面值)小钞;三、发行小钞是临时性的措施,没有正式的纸币名称,所以这种纸币上没有印上纸币名称。这一见解的提出,突破了对钞版讨论的原有范围,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亦有人主张钞版是“私交子”。乔晓金、卫月望在1984年第3 期《中国钱币》刊载的《宋代钞币“官交子”“会子”质疑》中认为:“北宋钞版与私交子或私钱引接近,但绝不是官家发行的官交子或官钱引。因为它缺少封建官府典章文物的严肃性,丝毫没有官造文书的气息,更不是小钞。”《质疑》还以记载官交子格式的历史资料来反证钞版是私交子。

    不过无论是小钞还是私交子。这两种观点尚有各自不完善之处。钞版是小钞的见解并非无懈可击,据南宋谢采伯《密斋笔记》载:“崇宁五年敕节文:小钞,知通监造,……大观二年第一料,其样与今会子同,上段印‘准伪造钞已成流三千里,己行用者处斩,至庚寅九月更不用。’中段印画泉山。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