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黄道婆是上海人,还是海南人?
    黄道婆,是妇孺皆知的一位纺织能手,她一手掣三绽,错纱提花,日产匹布的纺织技术,传遍江南。“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不胫而走,“松江布”也因此而名闻遐迩。

    然而对这位首创纺织技术革新的黄道婆,其人其事的传说却各有不同。一种传说,认为黄道婆是上海乌泥泾(现上海县龙华乡华泾镇)顾姓家的童养媳,生年约为公元1270年。16岁那年,她同村里的另一位叫阿明的姑娘,两人瞒着婆妈,偷偷去龙华镇赶赴庙会游玩。庙会上万商云集,热闹非凡,当她俩看到五光十色的棉布摊时,顿觉眼花缭乱,手摸棉布,细密柔软,爱不释手。经过打听,才知道这些棉布,是从海南岛崖州地方贩运来的,叫“黎锦”。黄道婆想到自己曾受婆妈的虐待,沉寂的心灵深处,萌生了到海南学习“黎锦”工艺的嫩芽。

    一次偶然的机会,乌泥泾停泊着一艘来自远方的货船。黄道婆知道了,便约好阿明姑娘,两人摸黑远离了婆妈的虎口,溜进了这艘货船。途中受尽了种种非人的折磨,阿明不幸死去,幸存的黄道婆,辗转来到海南岛,经过几翻周折,总算找到了崖州,拜黎族姐妹为师,经过30多年的苦心学习,练得一身好手艺。学成之后,她辞别亲爱的黎族媪娣,重回乌泥泾,传播她的纺织技术,有诗为证:崖州布被五色缫,粗雾紃云灿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归,千轴乌泾夺天造。

    (诗见清同治《上海县志》)

    里人张之象得悉黄道婆归来的消息,感泣悲恸,为她立祠于张家湾,不幸被毁;后又有张所望(明山东布政使)重建于宁国寺两,称“先棉祠”。另一种说法是,黄道婆既受婆妈虐待,又遭官府逼迫,夤夜偷渡黄浦江,羁留于浦东一所道院里,后随海南岛云游来道院的师姨去崖州。郭伯南、刘福元的《新编中国史话》和徐立亭等人的《中华五千年》都采用了这种说法。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黎族简史》说:她在崖州40年,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与技术,对我国棉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两种说法略有不同,但黄道婆是上海乌泥泾人,这一点,是有根有据、无可非议的。但近来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说黄道婆是海南岛人,大概故事是这样的:十七八岁的娜邬(姑娘)黄道婆。私下结识了一个名叫得曼的男青年,两人朝夕相处,海誓山盟。这事给峒公(族首领)知道了,被认为是血缘结亲,破坏规训,逼迫黄道婆离家,幽禁在深山洞穴内,得曼知道后,屡次设法相救,然峒公禁守严密,未达到目的,只能偷偷以食物佐助,达20年之久,峒公去世后,黄道婆才被放出山洞,然已双鬓斑白。从此,她出家为道,远涉印度、南洋等地考察,学到不少播种木棉、纺织、染色等技术,后来又随海舶来到上海,时正值元朝江南木棉提举司催征“贡布”紧逼,民怨载道之时,她就落脚于乌泥泾,后终天年,墓筑于钱粮庙(现华泾镇北一里许)西侧,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有元朝惠州(今广东惠阳以东沿海一带)知府王逢的诗句,两首诗是这样写的: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

    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