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古代第一部兵书是何书?
    “兵”字在我国古代有兵器、军事、战斗等含义,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古代军事著作统称为兵书。

    中国古代有许多人对军事研究作出了不朽贡献,因而兵书的种类繁多,内容也十分丰富,大致包括:用兵谋略、兵制、阵法阵图、水攻、水战、车战、兵器、器械、用间(侦察和瓦解敌军)、委积(储备),以及马攻、军医、占卜等。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军事家,大都自幼就熟读兵书。其中曹操还编写了《兵书接要》、《兵书要论》、《兵书略要》等研究古代兵书心得体会的论著。唐朝名将李靖,从青年时期就重视研究兵法。公元625 年,李靖率轻骑3000,西行数千里,斩首万余,俘兵10万,生擒敌酋颉利可汗,一举讨平突厥。他曾经将一生研究兵书,以及将兵书理论用于戎马生涯的经验编著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我国近代军事家蔡锷于1911年春赴云南任职,奉命为部队编写训练教材,他辑录了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兵的言论,名为《曾胡治兵语录》印发部队,并用于操练,这使滇军战斗力大大提高,在反袁护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兵书不但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颇负盛名。几部重要的兵书很早以前就传到了国外,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俄等文字出版。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很多人多习我国明代赵本学的《孙子注》。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战阵中手不释卷地披阅《孙子兵法》。德皇威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看到《孙子兵法》曾感叹说,如果在20年前读到这本书,就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

    的确,我国春秋末期齐人孙武所著的《孙子》,可以说是我国兵书的代表作,《孙子》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赢得了举世推崇,在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兵经”的地位。孙武曾经以自己的兵书指导军事训练。孙武担当过吴王的军师。吴王首先考察他训练军队的实际才能,特意调集宫中180 名柔弱娇艳的美女,让孙武现场操练。孙武指挥笃定、调度有方,而且立斩了两名深受吴王宠爱的不听号令的宫女,这群嬉嬉嚷嚷的美女,很快被训练成部伍整齐、进退有序的队伍,孙武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成为显赫一时的霸主。

    一般认为《孙子》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书,被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其实,在孙子以前,我国就有大量兵书出现。明代人叶子奇著《草木子》一书中说“黄帝为兵法始祖”,但是这一说至今尚无佐证。以实物和文献记载为据,殷商时代,每当遇有征伐、祭祀、巡狩等大事,巫、史都要替天子向上天和鬼神卜问凶吉,并把卜辞和占卜结果刻写在甲骨上。

    商周时代,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其中也有许多关于军事与战争的内容。古书《尚书》中有许多篇章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由于战争的频繁,周朝已形成礼、乐、射、御的教育,为提高作战指挥艺术的兵书便应运而生,当时的《军志》、《军政》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相传周代姜尚所撰的兵书《太公六韬》,就是姜子牙总结商、周之际改朝换代几场大战役后的军事经验而编纂的。共十卷,现尚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相传周公旦所作《周礼》也有不少篇幅记述战争与军事的内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