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研究诸子起源的学者颇多,然而分歧仍然很大。章学诚毕生致力于学术原委的探讨,得出“战国之文,其源皆出于六艺”,“后世文学,必溯源于六艺”的结论,在根本点上仍属于庄周一派。汪中、龚自珍、章炳麟、刘师培则拥护班固,主张诸子“大抵出于王官”(章炳麟《诸子略说》)。对此,胡适等人极力反对,祖述刘安,强调政治生活对学术的深刻影响。显然,胡适派的弱点在于只明诸子思想之所以生,而不明诸子思想之所由生。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那样:“政治诚足以影响学术,然不过动机之一而已。”其他的“动机”有哪些?决不是这班学者所能理解的。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侯外庐等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了社会经济的变革是诸子兴起的“主要的物质基础”(《中国思想通史》第1 卷),一反前人旧说,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说”,使诸子起源的研究迈出关键的一步,注意了以往学者所不能理解的经济对意识形态的最终支配作用。
但是,正如恩格斯提示的那样,“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诸子学术的发生除经济、政治的影响之外,必定是基于先前的思想资料。这些资料是什么?当代学者对此进行了重新考察。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说:“殷商遗墨,两周典质,质直为文,此诸子散文之所由兴。”无疑是说诸子思想是对先前一切文化遗产的继承。
可惜的是这种说法失之过泛。救弊者矫在过正,又分别提出诸子出于道家、礼教、黄帝、《尚书》诸说。当然也都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那么,诸子起源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看来尚需学者们共同努力,“上下而求索”。
(勇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