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是否抄袭之作?
    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社会,涌现出许多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哲人,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那“公车上书”的义举,那愤世疾俗的力作,那改良维新、救亡图存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学伪经

    考》便是他浩繁卷帙中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新学伪经考》一书的写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大国”的“金锁铜关”。随着政治、经济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日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然而,伴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步增强,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要求改变那种积贫积弱的腐朽局面,以求国家强盛,康有为则是其中的一员主将。欲进行改革,必然要先作舆论上的准备。康有为要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也要用舆论为自己鸣锣开道。他选择了中国古老的封建学说——经学,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康有为年轻时,跟随粤中大儒朱九江学习宋明理学,以后又“潜心佛典”;在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后,又受西学影响。这一切使他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而为了实行变法改革的政治目的,他又祭起今文经学的大旗,对古文经学大加挞伐,其实施攻击的代表作便是《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初刊于1891年,共十四章,书前并有康有为自序。据康自己说,他一向接受古文经说,但自清代今文经学家刘逢禄、龚自珍等人以来,疑攻古文经学家刘歆作伪的人日益增多,使他也渐渐产生一些怀疑。而偶然之间,读《史记》的《河间献王传》以及《鲁共王传》,发现其间并未载得古文经一事,这使他大吃一惊,又取《汉书》与《史记》相对照而读,发现《汉书》所言古文书,与《史记》相反,更使他大惊大疑,进而断定古文之伪,故撰《新学伪经考》一书,使天下学者能识其真相,从而“舍古文而从今文,辨伪经而得真经”。在此书中,康有为提出的中心论点是:秦始皇焚书未烧尽儒家经典,因而汉初儒生口耳相传的便是孔子所作的“真经”,“而古文经学纯粹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出来的,只能名之为”新莽之学“,古文经书则是”伪经“。《新学伪经考》一书的出版,在当时思想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康有为的弟子、以后和他齐名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此有一精辟的论述,认为其意义在于“使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摇动,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查估价,此实思想界一大飓风也”。事实正是如此,《新学伪经考》一书,在破除当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唤醒他们对于传统信仰作一番新的思考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围绕着《新学伪经考》一书的产生,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一桩公案,这就是,康有为的这部书是否抄袭廖平(字季平,四川井研人)的《今古学考》?对此,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意见。如钱穆便直截了当地宣称:康有为此书“亦非自创,而特剽窃之于川人廖平”。(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廖平本人更是愤愤不平,言语之间多次流露出不满情绪:“丁亥(1887年)作《今古学考》,戊子分为两篇,述今学为知圣篇,述古学为辟刘篇,庚寅晤康长素于广州,议论相克,逾年,伪经考出,倚马成书,真绝伦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