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佛门舍利子是怎样形成的?
    佛陀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经弟子阿难等人火化后,获得舍利子无数,据说分成三份,一份升天,一份入龙宫,一份留存人间。其人间一份,由摩揭陀等8国均分,各建佛塔以志永久纪念。目前在我国陕西扶风和北京尚珍藏佛指舍利和佛牙舍利。在苏州的虎丘塔内,还发现迦叶古佛舍利,这在全世界还是第一次,弥足珍贵。历代高僧火化后也时有舍利出现,如后秦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唐玄奘的头骨舍利、民国太虚的心脏舍利和印光的五色舍利等。解放以来,舍利也屡有出现,文汇报1991年1 月22日及台州佛教通讯分别刊载新加坡宏船和五台山净如两法师火化出现舍利的消息,前者480 粒,后者多达5000余颗,色彩缤纷瑰丽。舍利子是怎样形成的?千余年来,一直是佛学者和医学、生物界研究者的重要课题,迄今为止,有如下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舍利子是长期修练气功的结果。其理论基础是气功家在修练气功过程中,在调神、调息和调身的气功三要素要求下,人的思维活动长期处在守窍运气、松静自如、恬淡虚无的绝对入静境界,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然界的真如能量,达到天人合一,内外身心充分和洽,精气神相依转化,从而生发出大无外、小无内的混元(阴阳环抱的太极)现象,这样全身的精神和物质力量逐渐凝结聚集而出现舍利子。

    这种纯从气功学的理论解释看似颇有见地,然而从历史文献和气功实践来检验,不论是中国的儒释道各家气功还是印度的瑜珈术,都从未发现有人在气功修练逝死火化发现舍利的现象,即使在道家的经典或史籍中也无此事实。也许神仙早已羽化而不必火化之故。总之,上述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香港某报曾发表《佛门舍利子本是钙化结石》一文。该文认为,“所谓舍利子,其实是人体内的结石,尤以肾结石和胆结石为多”,其原因是:“因为僧人起居以坐为主要姿态,而吃进体内的又多是植物纤维,不易消化,加之长期取坐姿,体内纤维堆积过多,久而钙化成结石。”文中还举例说:最近在香港圆寂的保贤法师,火化后发现为数达十粒舍利子。但是没有说明保贤的死因和有否结石症。

    著名老中医董竟成在《法音》撰文,以其渊博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说道: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凡人体内患有此二种结石之一者,必然发生剧烈疼痛。肾结石有肾绞痛和血尿出现,胆结石也要发生胆绞痛或黄疸,都无法忍受其痛苦而求医诊治,绝不可能贻留到死而不去治疗的。而且,如果舍利子即是结石,无论是生在肾脏或胆囊,都不会没有反应,也不可能长期忍受痛苦而不延医求治的。据文献记载,有些高僧死后火化所得舍利,为数竟达数百甚至数千颗。如此众多的舍利子,若说都是结石形成,试问体积有限的肾脏或胆囊如何容存?而且这些僧人,生前健康,都未闻发现结石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