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是梵文arhat (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人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关于罗汉的数量,有说是16尊,也有说18尊,最多的说是500 尊,人言人殊,莫衷一是。罗汉的部分名字,也有不同说法。据大乘佛经记载,有16罗汉,他们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受佛陀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传教弘法,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北凉道泰译的《人大乘论》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守护佛法。”声闻即罗汉的异名,但没有全部列出16罗汉的名称。
而西晋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说:所谓大迦叶比丘、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设尽,然后乃当般涅槃。东晋佚名译《舍利弗问经》也说:吾去世后摩词迦叶、宾头卢、君徒般叹、罗睺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以上三经所说罗汉名号,不尽相同,是何原因,无从考证。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二即根据上说曰:“佛敕四大罗汉不得灭度,待我法灭尽,由是住持于今,未深入无余涅槃。”而唐湛然《法华文句记》解释此文时却说:“准《宝云经》第七,佛记十六罗汉令持佛法,至后佛出世方得人灭,彼经一一皆列住处、人名、众数等。故诸圣者皆于佛前各各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护是经,不般涅槃。宾头卢、罗云在十六数,却不云迦叶。”但遍查《宝云经》的现存二个译本,均未见该段记载,真乃谜中有谜。
唐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透露罗汉消息说道:十六罗汉的名号分别为:宾度罗跋罗惰阇、迦诺伽伐磋、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戌博迦、半托迦、罗估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茶半托伽。其中的罗汉名号又与前述所引完全相异,真乃扑朔迷离,难明所以。
那末,在不少寺庙中为什么又有18罗汉呢?有人解释说:佛陀弟子甚众,修证成罗汉的不少,自然不止16尊,但又为什么仅有18尊,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根据现存史料,最早的十八罗汉是从宋代张玄所绘十八罗汉像而来。苏拭曾为之题赞,并记其神通变化,可惜未标出名号。其后贯休又画十
八罗汉像,苏轼再为作赞,并一一标出名称,第十七尊为庆友,第十八尊为宾头卢。以后宋志磐在《佛祖统记》中认为:庆友是《法住记》的著者,不应在住世之列,而宾头卢即宾度罗跋罗隋阇,故应更之以迦叶和军屠钵叹。这两位是《弥勒下生经》中所说的四大声闻之二而不在十六罗汉之列的。此外也有人认为是《法住记》译者玄奘法师,但附同者不多。总之,诸书所说,各不相同。
西藏也有十八罗汉之说,是在原十六罗汉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这是从汉地传入的。法增是甘肃贺兰山(今阿拉善旗)人,因供奉十六罗汉而得到感应,每日都见到无量光佛出现于云中。而布袋和尚即寺院大门口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的化身,五世喇嘛为之特造了《供养十六罗汉仪轨》,可是不知为什么仅叙述名号而仍未列入,故至今在供养仪轨中还只是十六罗汉。清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说:乾隆在杭州西湖圣因寺中观看贯休十八罗汉像时,肯定了十七罗汉为降龙(迦叶)、十八罗汉为伏虎(弥勒)。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