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匈奴来自何方?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它从公元3 世纪起崛起于北方,在大漠南北活跃了数百年。在这几百年中,它和中原王朝连年争战,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剧。公元1 世纪后,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居内地,后来成了南北朝时逐鹿中原的五胡之一。北匈奴被迫西走,又引起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无论是对于中国历史,还是对于世界历史,匈奴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是,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民族是从哪里来的?它的前身叫什么?时至今日,学术界还没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关于匈奴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史记。匈奴列传》道:“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这段记载有两个意思:一是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一是山戎、猃狁、荤粥即匈奴。这两个意思,后来竟演变成学术界关于匈奴来源的两种见解。最早强调匈奴为夏之后代的是张晏。《史记索隐》引他的话道:“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思是夏的后裔淳维,商代时逃至北边,成了匈奴。乐产《括地谱》讲得更具体:“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3 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他把夏的后裔直接说成了夏桀的儿子,近代学者也有持类似看法的,如吕思勉的《匈奴文化索隐》、金元宪的《北匈奴西迁考》、何震亚的《匈奴与匈牙利》等。其中何震亚的

    说法尤为新奇,他认为“匈奴即夏之民族,于公元前6 世纪时在今河北正定附近建立鲜虞国,后改为中山国,至公元前295 年中山国灭于赵,其族乃退居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一带。至公元前209 年,其酋冒顿立”。他以鲜虞、中山国为中点,把夏和匈奴连接了起来。

    说匈奴原来是荤粥、猃狁的学者,历代都有,如《盂子。梁惠王》赵岐注、《诗。采薇》《毛传》郑玄笺、《吕氏春秋。审为》高诱注等等。至近代,王国维作《鬼方昆夷猃狁考》,此说遂益臻精密,王国维认为,“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他把从商代到秦的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一个系统的概括。其后,梁启超的《史记匈奴传戎狄名义考》、孟世杰的《戎狄蛮夷考》、方壮猷的《匈奴语言考》、胡君泊的《匈奴源流考》、郑瑞仁的《匈奴名号考略》、冯家升的《匈奴民族及其文化》、郑师许的《匈奴先世鬼方猃狁与殷周之交涉》等,意见都和王国维一致。其中,郑师许持论尤为激烈。他不仅认为鬼方、混夷、薰粥、猃狁、戎狄、胡等为匈奴之别名,而且连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林胡、楼烦、绵诸、大荔、乌氏等,举凡载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统认为是匈奴。

    蒙文通不同意王国维的看法,他在《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等文中,认为鬼方、畎夷、荤粥、猃狁并非匈奴,真正和匈奴同族的,应该是义渠。黄文弼也持有类似的见解,他在《论匈奴族之起源》一文中说:“余按鬼方、荤粥、混夷、猃狁皆古之羌族,与匈奴异。自太史公混为一族,遂今后世羌、胡不分也。”他认为,“被(披)发左衽”的羌,和“胡服椎结”的匈奴,是绝然不同的两种民族,匈奴的前身,不是形成羌人的鬼方、猃狁等,而是林胡、楼烦、义渠,因为他们往往都被称为胡。春秋时,他们又被称为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