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坐落在距西安30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1974年3 月,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大型兵马俑从葬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旅游者的高度重视,甚至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从葬坑,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如现开放的一号俑坑,从葬的陶人陶马约6000余件,同真人真马一般高大。这些陶俑,依坑排列,面向东方,形成一个长方形军阵。俑坑东端有210 个武士俑,手执弓驽远射兵器,三列横徘,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一个个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排手执弓驽的武士俑,似侧翼卫队。“强弓劲驽”的战袍俑是秦陵部队的外围,蹲姿射俑系后备军。数以千计的陶人,每个身高1.86米左右,容貌不一,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陶人的职务、兵种和性格,从其装束、体态、脸型、神情、手势以至细微的发须变化,可略辨一二。秦兵马俑的主人是谁?自1974年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当是秦始皇,这一队伍整肃、装备齐全、威风凛凛、气壮山河的阵容,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
但是,近几年来,学术界有人对这一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陈景元在《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4 期发表题为《秦俑新探》的文章,对举世瞩目的秦兵马俑的主属问题,提出了大胆而全新的见解。作者指出,有关秦俑主属这一重大结论性命题,并未有人依据可靠的材料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过准确、系统而周密的论证。文章列举和分析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疑问和矛盾现象,明确地否定了秦始皇是兵马俑主人这一当今流行的说法。如过时的军阵:在一号坑、二号坑里,大量的卒兵围绕战车排列成一个个整齐的大小方阵,战车兵又是这支部队的主力,而车战则是这支部队最基本的作战方式。但在《文献通考》、《菽园杂记》、《淮南子》、《史记》等古籍中,秦始皇时期只有大量使用步兵和骑兵的记载,几无进行车战的痕迹。可见它与兵马俑这个军阵队伍毫无共同之处,却有天渊之别。又如奇特的武士:俑坑里所有要冲锋陷阵的武士,有的精梳各种发髻,有的头戴一顶软帽,而攻坚作战中自身防卫所必需的头盔,一个都未准备,大量武士没有护身铠甲。这样的武士是没有战斗力的,说这是秦皇横扫六国的精锐之师,令人费解。又如违禁的兵器:秦军以精良的钢铁兵器更新了装备以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 年,下令收缴全国铜制兵器,运人咸阳,悉数销毁,铸成12个重各24万斤的大铜人。之后,任何人继续收藏铜戈、铜剑,就是一种罪死不赦的犯上行为。二号坑内有铜剑剑头,谁敢用这种陈旧、劣等的兵器去给秦始皇作陪葬之物?又如犯上的服色: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立即“改正朔,易服色”,规定了“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的制度。而俑坑里几乎所有的武士俑,从上到下身穿大红、大绿的战袍,紫色、蓝色、白色的长裤,真是五颜六色,异常鲜艳,哪里有一丝一毫“尚黑”的意味。
作者进一步比较了殉俑制度的异同,考证了铜钺年代的顺序,追溯了大多数武士俑独特的头冠和发髻的本源,并根据武士俑身上发现的铭文的判读、氏墓地的探究以及旧楚军队的分析,指出这个大型兵马俑坑的真正主人是秦始皇祖上秦昭王的生母、曾在秦昭王时期专权达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从而把秦兵马俑坑的实际营建年代前推了半个世纪左右。
在1984年召开的秦俑发现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专家、学者专门讨论了秦兵马俑的主属问题。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秦始皇是秦俑的主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