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南京琉璃宝塔构件能否重见天日?
    南京中华门外,过秦淮河上的长干桥,向南,在雨花路的东侧,有一处名宝塔根的地方,这里原来是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父母朱元璋和马皇后而修建的大报恩寺和琉璃塔的所在地。

    根据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记载:报恩寺“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一里,即古长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工部重建,准宫阙规制“,征集军匠夫役十万人,到宣德三年(1428年)始告完成。宫殿周围九里十三步。可见当时规模极为宏伟。

    根据《塔图附志》记载:“永乐十年,北迁,因欲报高皇帝深恩,于六月十五日午时起工,至宣德六年八月初一日完工,共19年。敕工部侍郎黄立恭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宝塔一座,曰第一塔,以扬先皇太后之德。

    其塔高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琉璃塔造了19年,费白银348.5 万多两。九层八面,覆瓦和拱门都用五色琉璃构件,塔顶用2000两黄金做成。飞马、飞羊、狮子、白象等图案,生动美观。全塔共悬挂风铃152 个,塔内置油灯146盏,日夜通明,名为长明灯,每昼夜耗油达64斤。

    根据张岱《陶庵梦忆》记载:闻烧制琉璃瓦时,具有三份,建塔用一份,余二份埋人地下,编号识之,以后凡琉璃塔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原来的一样,真可谓“斗笋合缝,信属鬼工”。当时海外商人、学者、翻译来中国的络绎不绝,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认为这样雄伟的宝塔,在世界各地是没有的。

    根据s.w.bushell 著的《中国美术》记载:“圆明园中之塔,其体制仿南京著名的琉璃塔而造,乃琉璃建筑物之标本。”南京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之役,“然其覆瓦之式,雕绘之纹,今犹保存于英国博物院中”。

    现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均有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琉璃构件的陈列。南京市博物馆还陈列着一块清代《江南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图》的黑色石碑,石刻线条清晰,图形完整,使我们能见到明代琉璃塔的全貌。

    根据南京市博物馆陈列说明:“这座雄伟的宝塔是中古时期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太平天国时期毁于大火。为建塔烧制的琉璃瓦及构件一式三份,建塔时用一份,余两份编号埋人地下备用。1958年南京市文管会发现这批构件时,上面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