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岳阳楼记》三块雕屏孰为真?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1983年落架大修后,“整旧如旧”保持了原有的独特风貌,游人如云。每逢节假日,登楼者络绎不绝,人们争睹“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胜观。

    岳阳楼座落在岳阳市西门城楼上,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它是一座三层木楼,全楼闩缝对榫,没用一颗铆钉、一块砖石。楼顶外貌酷似古代将军头盔,俗称盔顶,为我国古代建筑中少见的形式。大修前所见到的岳阳楼为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所建。

    岳阳楼的前身,相传是三国时代吴国大将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 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阳时改建,取名岳阳楼,到了宋庆历四年(1044年),腾子京到巴陵(岳阳)当地方官,第二年扩建了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请他的好友、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纪念文章。范仲淹并未到过岳阳楼,根据来信中介绍的情况及附来的《洞庭秋色图》,写出《岳阳楼记》,回寄滕子京。《岳阳楼记》,全文364 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特别是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后人引为座右铭。正是这篇千古雄文,使得岳阳楼扬名天下。

    清乾隆八年(1743年),岳州知府黄凝道特请大臣、大书法家张照(1691~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华亭人,康熙进士,雍正间官至刑部尚书)书写《岳阳楼记》全文,又请善雕者刻于木屏之上。

    现今,当你走进岳阳楼一楼大厅,即可看到由12块紫檀木板组成的木屏,高9.5 尺,宽12.5尺,黑底绿字。字迹苍劲古朴,颇有气势。但当你登上二楼,大厅中又有一幅相类似的木屏,字迹龙飞凤舞,出神入化。同一座楼,何必嵌立两幅同文雕屏?事出有因:清道光四年(1824年),巴陵有个姓吴的知县,他想把《岳阳楼记》雕屏原件偷回到自己的家乡,占为己有,于是叫人按照原件笔迹,仿制一屏。

    对外则佯称爱屏入迷,临摹以存。岂知暗地把仿制品装到楼上,摘下原件搬到船上,从水路出发。然而天理不容,茫茫湖中,半路风浪骤起,行至鹿角一处,船翻人亡,雕屏失散。后终为渔人打捞收藏。时过百余年,1933年当地整修岳阳楼,政府闻讯从民间赎回此屏,并油漆一新,归位故楼,装在二楼大厅正面。即眼下的二楼雕屏为张照原迹,一楼的为赝品。

    话到此处,本应谜已不成其谜了。没想到旧节发新技:1987年10月5 日《长沙晚报》发表金中、钟山联名文章:《岳阳楼雕屏之谜》。文中说,“笔者近日从岳阳市社会福利院一间杂屋里,发现一幅新的‘岳阳楼记’雕屏残匾。残匾共五块,材质为樟木,除一块刻有‘岳州守黄公属予书文政文张照’的匾面油漆全部驳落外,其余四块匾面都有近似板栗色的国漆。”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