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铜奔马象征什么?
    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县城北,发掘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在出土的殉葬物品中,有一具高34.5厘米的铜马俑,为青铜制成,作疾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以伦比的珍品。因此,近年在英、法、日、美各国展出之后,赢得普遍的赞赏,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国家旅游局己决定将其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但这具铜马俑究竟是什么,却是一个急待解开的谜。

    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鉴定,命名“铜奔马”。因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在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相传周穆王有八骏,其一名为“翻羽”,意为马驰之快,超过了飞鸟的速度。这具铜马俑的造型,说明它是“翻羽”

    之类的骏马。

    然而有人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象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但是,问题在于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虽然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铜雀蟠婉,天马半汉”之句,但这是称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常书鸿等认为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浮云,上驰”,意即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天马歌》中,曾用“回头笑紫燕”来形容“天马奔”之疾速。奔马踏着飞燕,不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吗?再说汉代称产自大宛的良种汗血马为“天马”,铜马俑出士于武威,可见铜马俑与产于西北的良马有关。但是,最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杆血马及与此有关的官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原二物存于西汉都城长安)。《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载:“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甚至不惜下嫁宗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德。因此,无论“天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