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奇幽的武当山,古时叫“太和山”。它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亘起伏,方圆400 多公里,有奇峰72,拔地刺天,十分雄伟。山间林木葱茂,泉冽洞幽。主峰天柱峰,更是一峰独秀,高1600余米,好似“一柱擎天”。
而其它各峰略有倾斜,象是俯首朝拜天柱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领略武当风光后,赞美它是“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宋代书法家米帝曾为武当山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大字,此碑如今仍耸立在“元和观”旁。
武当山又是道教名山。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就开始在武当山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道教,形成于东汉晚期,尊东汉末年张道陵为创始人,奉老聃为教祖和天神。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
相传,明代朱元璋打天下时,在武当山被元朝兵马围困,只得退守山顶。当时山顶有个小石庙,庙里供着真武祖师。朱元璋磕头祷告:“北海玄天真武祖师,保佑我冲下山去,得帝以后,我住什么房子,你住什么房子;天下百姓朝拜我,一样朝拜你。”说罢,武当山刮起一阵怪风,成群的虎豹满山奔跑。山下元兵围困了几天,不见朱元璋影子,以为其早被野兽吃了,就退守撤围。朱元璋以为真武大帝显灵救了自己,他临死时,把四太子朱棣和太孙允炆喊到面前嘱咐:“武当山真武祖师保佑我打了天下,你们要把武当山庙字和京城宫殿修得一样好。”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即位推行“削藩”策。此时,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经过四年战争攻入京师,称号永乐。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为了报答真武帝君相助之恩及表示对名教圣地的敬意,朱棣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听,役使30多万军工民匠,大兴土木,用了近10年时间,建成了武当山宫观,并赐名“大岳太和山“。永乐皇帝命令在天柱峰顶安置一座铜铸鎏金大殿。天柱峰高,金殿耀日,晖映百里。金殿,全是铜铸部件铆榫拼合焊接成功的,从房脊到墙角,都焊成囫囵个儿,没有一点缝隙。殿高5.5 米,宽5.8 米,进深4.2 米。金殿内供祀着”真武大帝“鎏金铜像,面貌丰润,衣纹飘动重达10吨。两旁金童拿着文簿,玉女托着宝印,水火二将执旗捧剑,神情各异。
自明永乐年间这座金殿建成,天柱峰又称金顶,并且给这里带来了三大奇观。其一是“祖帅出汗”: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浃背;其二是“海马吐雾”:天柱峰金殿屋脊上立着许多栩栩如生的金兽金禽,其中只有一头金马,却全身发黑,每当夏季,金殿上的脊饰物海马口中“吐出”串串白雾,并“喂喂”有声时,随后必有暴风雨荡涤金殿;其三是“雷火炼殿”:当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个盆大的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任凭电闪雷鸣、震天裂地,但金殿却丝毫未损。雨过天晴,金殿经过雷震雨洗,倍加辉煌。这些千古奇观,在民国初年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有的消失了。原因是在金顶添置了新的设施。民国初年,在金殿后立父母殿,左右立签房和印房。三幢建筑物粗俗简陋,三面包围,使金殿黯然失色。此后,金顶上屡遭雷击,说来也稀奇,雷击的是这三座建筑物,而金顶却岿然不动,于是人们说这是真武君打扫门前,不要它们存在碍手碍脚。其说虽是游人打趣,可是那客观的自然现象却令人惊讶不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