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宋代店员许宣和蛇仙白素贞爱情悲剧的白蛇传说,以它曲折优美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和充满人情味的情致,不胫而走,成了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四大传统故事之一。白蛇传说影响深广,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如何起源的?它的“原先”是什么?一直是白蛇传说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
以往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白蛇传说最早的成型本,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选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清以来,关于白蛇传说的戏文如清乾隆三年松江黄图铋的《雷峰塔传奇》,安徽方成培的《雷峰塔》以及《义妖传》、《宝卷》等,内容情节基本以冯梦龙本为蓝本。然而,冯本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则传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较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蛇妖故事及崇拜龙蛇的民俗风尚,蕴藏着白蛇传说的基础或“原先”。由于各人所依据的材料不同,说法略有差别。戴不凡在《试论〈白蛇传〉故事》一文中查考了《净慈寺志》(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刊本)记载:宋时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巨蟒,并出现过会变女人的害人妖精。推论道:“雷峰塔正在净慈寺附近,《白蛇传》可能与这传说有些关系。”罗永磷则认为,白蛇传说的“原先”可能是南宋时流传下来的。
据《清平山堂话本》所收辑的《西湖三塔记》云:南宋孝宗年间,临安府(今杭州)奚宣赞清明节游西湖,一女孩白卯奴迷途被奚救回家。女孩的母亲白衣妇酬谢他,于宴席间取人心下酒,又委身于他同宿半月。不久,白衣妇讨厌宣赞,欲杀之食其心肝,两次均被女孩救出。奚侥幸回家,其叔父奚真人得知此事,用道法破之。白衣妇为白蛇,女孩为鸡妖,黑衣祖母为獭妖。奚真人化缘,造三石塔,镇三怪于西湖中。罗永麟在《论白蛇传》一文中,认为白蛇传说就是据此,“为迎合市民阶层心理需要而改编成的”。
胡士莹在《白蛇故事的发展——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谈起》中主张白蛇传说“原先”的蛇妖故事不在宋而应上溯到唐。唐代传奇小说《白蛇记》、《李黄》均描写了白蛇精,它们为后代白蛇传说奠定了基础。其中一则说:唐宪宗元和二年,陕西李黄在长安市东遇见一个穿白色孝服的美丽少妇,为其勾引,在她家里“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第四天回家,觉得“身重头旋”,卧床不起,身子逐渐消蚀,最后只剩下一股血水。后来,家人去寻那白衣美女的家,唯见一座空园和一棵皂荚树。听邻居说,树中常有大白蛇盘踞,才知少妇为“蛇妖”所变。王骧根据镇江金山寺僧龙斗法传说的历史记载,在《〈白蛇传〉神话的镇江一源》一文中断论,白蛇传说的“原先”不仅在唐代已产生,而且镇江一源,“比较杭州一源的产生时期可能更早一些。故事的情节也更为具体”。也有的研究者从民族传统文化民俗风尚中寻找白蛇传说的渊源。陈勤建《白蛇形象中心结构的民俗渊源及美学意义》认为,白蛇形象可以从远古民族“人首蛇身”的图腾崇拜中窥见影子。《山海经》、《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古籍记录了大量人蛇合体的形象,如“女蜗,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燧人之世……生伏羲……亦人首蛇身”。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都是一大群龙蛇。远古中华民族形成的民俗风尚组成的“活的历史连扣”,蕴育、编织了后来的白蛇形象及其传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