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三皇”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光怪陆离的迷雾背后,我们来探究历史的真实面目。“三皇”中的伏羲,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一)伏羲的名称在中国古籍中,最早提到“伏羲”名称的是《庄子》。《易。系辞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世经》则曰:“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见《汉书。律历志》)司马贞称“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另外还有虙羲、宓羲、羲皇等许多名称。名称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着人们对伏羲职能看法的不同。
(二)伏羲的职能把伏羲列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王的《易。系辞传》讲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鲁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察天地之象,他是最早的天文学家;推八卦六十四复卦,他又是最早的数学家;教人结网捕鱼、耕田种植,他还是最早的渔翁和农夫。《礼记。月令》又称其“制以俪皮嫁娶之礼”,要算是最早的礼仪大师了;还有传说他能“作书契而代结绳之政”的,当是最早的文字学家:“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织桑为瑟”,堪称最早的乐器制作师;《绎史》引《河图挺辅佐》说:“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可以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媲美;至于“炮牺”,含义是“取牺牲以充庖厨”(《帝王世纪》),既能“变茹腥之食”(《拾遗记》),又可见其为最早的大厨师。《礼记。月令》把他看作司春季之神,《吕氏春秋》以他为“苍精之君”、“东方之帝”、“木星”等等。这位神人的能耐与职能多得不可计数了。有人认为这反映着我国原始社会渔猎时代人们对渔猎工具发明者的崇拜和纪念,人们是否把崇仰先祖的独创精神的感情,统统都奉献给了这位理想中的“技术神灵”呢?
(三)伏羲的外貌甘肃天水市座落着一组明代建筑群,这是被誉为天水十景之一的“伏羲卦台”。庙内先天殿供奉着一座三米多高的伏羲像:粗黑的浓眉,滚圆的双眼,棕黄色的皮肤,披着满身绿色的鳞甲。这正和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讲的“伏羲鳞身”相符。然而汉代画像砖上的伏羲,却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腰身以上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下面是和女娲紧缠在一起的蛇躯。这和《帝王世纪》中的“疱牺氏……蛇身人首”记载相合。在河南南阳汉墓中我们看到的伏羲则又是人身龙躯。据《玄中记》记载,西汉鲁恭王灵光殿内的石刻伏羲形象也是如此。解放前,民间敬奉的伏羲,还有脚踩猛虎,或身边带着猛虎的人像。天水伏羲像与其说象一个威严的帝王,不如说更似一位善良的樵夫。人们在伏羲形象中寻求什么呢?这是否正反映着渔猎时代和农耕时代的图腾崇拜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