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记得这是小学课本里的名句,然而,多少年之后,当别人问起三皇五帝究竟是谁时,却很茫然。
先说三皇吧。三皇总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见于《史记。始皇本纪》中的李斯奏议,李斯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而《春秋纬。命历序》则以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夺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罗苹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后语》力图调解这个矛盾,认为泰皇即人皇。
这个矛盾暂时解决了,而五帝配三皇的矛盾更为突出,仅汉代学者之间就至少有四种不同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三皇为伏蠢、女蜗和神农;另一种意见认为是伏羹、神农和燎人;第三种意见认为是伏轰、神农和祝融;最后一种意见则认为是伏姜、神农和共工。
在这四种意见中,伏羡、神农为各家所共有。将女蜗列入三皇,是因为这位女英雄不仅“补苍天”、“立四极”,而且“传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创造了人类;恼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能吃到味美的熟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列为三皇,理所当然;祝融即重黎,《山海经》说他“绝地通天”,分人神之界,自然可为三皇之一;至于共工,在与频硕的战斗中,“怒而触不周之山,夭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垦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列为二皇,不亦宜乎?三皇无定说,自古如此。那么五帝的情况又怎样呢?
五帝说盖形成于周秦之际,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词,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把。但五帝的组合,自古以来也有着不同的说法。。种意见认为五帝即太晦、炎帝、黄帝、少蜂和颚项;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黄帝、频硕、帝誉和尧、舜。东汉的郑玄还提出“五帝为六人”之说。
哪种说法最有根据呢?看来必须逐一审查他们的历史和功绩。
根据《国语。晋语入黄帝、炎帝同出生于少典,而少典为国名或父名则众说不。一。但习惯上所谓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炎、黄列为五帝看来不成问题。《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量尤……以制八方”。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功绩还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字,及黄帝造屋字,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兔存亡之难”,“教民江湖破泽山林原隅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
至于炎帝,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8 帝,500 余年,显然认为非信史。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