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直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人的理想境界。的确雨水的适量与否能决定农业收成的丰歉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成败。我国古代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以及盲目的对神鬼崇拜心理,误认为旱涝是神鬼意志的产物,因而顶礼膜拜,尤其是大旱之年,人们更是盼雨心切,采用种种手段,祈求天降甘霖,这种祈祷行为,逐渐演化成为固定的求雨仪式。
龙是古人臆想的神秘动物,传说它能呼风播雨,因而古人在求雨时往往将它奉若神灵,每每干旱之年,都要将它抬出,焚香跪拜,祈求它降雨解旱。我国最早记载龙能致雨的书是战国时期的《左传》和《山海经》。《山海经。大荒东经篇》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战国时代,并且已经有了塑龙形求雨的方法。当时塑龙的材料是泥土,土龙塑成后,还要“文以青黄,饰以绮绣,缠以朱丝”。汉代以后,在拜龙求雨的时候,还混杂采用阴阳五行、祈祷、巫术等手段。汉代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求雨篇》介绍了当时求雨的一些仪式。其中有塑大苍龙一条,长八丈,位居中央,再塑小泥龙七条,各长四丈,位于大龙之东。大小龙皆是头东尾西,龙与龙之间相距八尺。再择儿童八人,皆斋三日,穿青色衣服舞蹈等仪式,这种以龙为中心,再揉和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的原理,目的在于调和阴阳,以助降雨。这种求雨仪式,由人舞渐渐演变为舞龙。有人认为,我国民俗盛行“舞龙”活动,也许就是从求雨仪式中变化而来的。比求龙致雨仪式早的求雨方式是“舞”、“雩”。“舞”是一种在商代广为流行的求雨形式,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说,“舞”原为“無”字,而巫觋之“巫”,也是“無”字之演变。“巫”舞蹈号以降神求雨,故名其舞者为“巫”,名其动作为“舞”,名其求雨之祭的行为是“雩”。“雩”从周代起就成为求雨的又一主要形式。《礼记。月令》载:“仲夏,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以祈谷实。”注疏说:雩,吁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谓为坛南郊之旁,雩王精之帝,配以先帝也。在这种雩祀礼中,主角是帝王官员,而从事乐舞的配角却是巫觋。如果说舞龙求雨仪式是流行于民间的主要求雨方式,而“雩”则一直是统治者的主要求雨仪式,带有明显的宫廷气息。尽管“雩”的形式在历代有所不同,但从周到清,绵延2000多年,一直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正史的《礼制》中,均有“雩”礼的各式各样的详细记录。
比“雩”更早的求雨仪式是“烄”。在甲骨文中有很多记载描绘了这种求雨仪式,即把人或牲畜放在柴堆上焚烧,以祭告雨神降雨。据《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商汤之时,大旱七年,汤亲自在桑林求雨,准备,感动了上天,召来四海之云,千里之雨。商汤这种求雨的方式,就是”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