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天涯海角”究竟在何处?
    “天涯海角”原泛指僻远的地方,历代封建王朝往往把被贬谪的官吏流徙到“天涯海角”之地。古代诗人也喜用“天涯海角”抒发情感,唐代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春生》诗中有“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的著名诗句。究竟“天涯海角”

    在什么地方,人们都怀有特别兴趣,而今天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天涯海角”就是在海南崖县(今三亚市)。《人民画报》1980年第3 期在介绍海南岛风光时说:“相传海边石上‘天涯’两字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贬谪海南时所题,现已被辟为‘天涯海角’游览区。”主同此说的还认为“由于崖县在古代交通十分闭塞……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即苏轼)曾被流放到这里,现在这里还保留有苏公祠,祠内有苏东坡的石刻像和数块墨迹碑等。”(宁山《地理知识》1980年第1 期)。张子桢主编《中国地理知识》在《“天涯海角”在什么地方》命题中说:“我国确有‘天涯海角’这个地方,就在海南岛南端,马岭附近的一个美丽的海湾处,现已辟为‘天涯海角’游览区。这里东距崖县所在地三亚二十六公里,西距崖城(原崖县旧址)二十二公里。在一片怪石中,有两块嶙峋的巨石,一个凿上‘天涯’,另一个上刻‘海角’,两相对峙,蔚为壮观。”(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出版)

    另一种看法认为“天涯海角”不只一处,并非专指崖县。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记载:钦州(今广西灵山)有天涯亭,廉州(今广西合浦)有海角亭。“钦远于廉,则天涯之名甚于海角之可悲矣。”可见早在宋代钦、廉二州已有“天涯亭”、“海角亭”,一直保存至明清时期。据史载,“天涯亭”在北宋中期即已得名,而海南崖县的“天涯”、“海角”刻石时代要比钦、廉二州的“天涯亭”、“海角亭”晚得多。据清光绪崖州知州钟元棣《崖州志》卷二二金石志记载:“天涯”石刻“下马岭海边石上,与海判南天(刻石)相去咫尺。字大三尺许。旁镌雍正十一□□□程哲,字四寸。”

    “海角”刻石距“天涯”刻石不远,大小相近,但字体不同,“天涯”二字为楷书,“海角”二字为行书,《崖州志》没有记载,时代显然要比“天涯”刻石迟。据《崖州志》“天涯”二字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哲任崖州知州时所书刻,“天涯”“海角”即因这两处摩崖石刻而得名,较之钦、廉二州“天涯”“海角”因亭而得名迟近七百年之久。关于崖县苏公祠问题,据《宋史。苏轼传》和《苏东坡全集》,苏东坡于绍圣四年旧历七月三十日从惠州抵达儋州,经居三年,于元符三年(1100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