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玉堂春》是颇出名的,其唱工做工扮工均可称绝,所以凡扮演青衣的角色,其入门戏之一,必须是先学其中一出的折子戏《女起解》。它是京剧的基本功。
这样,戏剧中的主体人物苏三(玉堂春)也就更见红了。
中国传统戏剧涉及到男女情事,通常有两种特殊图式:一是公子和小姐。所谓公子好逑。小姐怀春,通过贴身丫头拉线私订终身,风行的“落难公子中状元,后花园私订终身”即是百说不厌的;另一就是公子和青楼妓女。大概仍是公子好色,妓女多情义,经历磨难,终于完成大团圆的理想模式。此中旖旎,似源于唐人《李娃传》传奇。我很怀疑《玉堂春》故事由此嬗变而来。但它似比公子和小姐那类图式要多些传奇味。就其主旋律的悲惨交响乐涵盖的苦中作乐、乐中有苦,这正也调谐农耕社会的士民心理机制和致思途径的,因而为人归依和认同,盛行了几百年。
据说《玉堂春》的苏三起解所以出名,走红大千世界,还有一个原因是实有其事的。唯真,才能尽善尽美,引起人们加倍的共鸣。
最早得悉与《玉堂春》有关的实证的,是十年浩劫后见到的一则报道,说是山西洪洞县修复了县衙里的虎头监狱。它是三晋大地罕有见存的一座明朝牢狱,有人还明确指出此中女监某处就是囚禁苏三的牢房。江山也要名人捧。据说当时新修复的洪洞监狱,门上还曾写有“苏三监狱”字样,地以人贵,它当然是真人真事了。因此游洪洞县,除了到城北二里地那棵大槐树下转转,寄托回归之乡情,其次就是看那因苏三得名的虎头牢狱了。
据说苏三案件还为洪洞留下不少古迹,像皮氏要砒霜的那家药铺;有人还在路旁公园内竖立一块标志:苏三于押解中曾在此休息过。总之,它要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苏三确有其人其事,也确实在洪洞县落难过。为此那个王三公子王金龙也被说成确有其人的。还说他本名叫王三善,原籍河南永城。
由于父亲在南京当吏部尚书,就结识了苏三。他后来努力为苏三平反,以后双双回归永城。不久,苏三病死,葬在王氏祖茔边,据称三十年代还有人在那里见到她的墓碑,上书“亡姬苏氏之墓”。
当然,在山西,像晋中太原和洪洞一带,苏三故事是更为走俏的。“特别是太原,人们长期传说‘苏三为沈洪妻皮氏诬陷的档案’确有其事。并说苏三档案在辛亥革命前,由当过洪洞县知事的河北玉田县孙奂仑窃走。还有人说,苏三档案被孙奂仑卖给法国巴黎古董商人,”(王定南《从苏三故事谈起》,《文史研究》1988年1 期)据说“有人考证王三公子和玉堂春确有其人。甚至有人在山西洪洞县看到过玉堂春的档案”(王延龄《历史大舞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所以胡士莹界定冯梦龙创作的《玉堂春落难逢夫》,(《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所叙为明代实事”(《话本小说概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