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元曲《上高监司》的作者是谁?(2/2)

    60年代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有人开始把两个刘时中混为一谈,如隋树森编《金元散曲》说“时中号逋斋,古洪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持这说。后来又有人趋于承认两个刘时中,以现有小令归刘致,现存套曲归“古洪刘时中”。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注释中说:“元曲家有两个刘时中,现存小令作者为石州宁乡(山西平阳县)人,因父任广州怀集令,流寓长沙。大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姚燧所知赏,被荐为湖南宪府吏,后任永新州判、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职。现存套数(曲)作者为南昌人,以其《代马诉冤》套曲来看,可推知为落魄文人。”

    近年来,《上高监司》套曲的作者是谁的争论再度兴起。分歧双方相互间论辩驳难的激烈程度远胜于前,而且在论据上也比过去要充分得多。其中孟繁仁力主刘致创作说,并从作品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四条判断标准:一、散曲作于上距发行楮币60年左右;二、当时江西正发生一场旱灾;三、有一位出自相门之后又做了宰相的高姓监司主持了赈灾工作;四、当时曾爆发过一次“红巾起义”。根据这些标准,孟繁仁推断套曲作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理由是正值中统元年始行钞法后57年,与60年之数相近;又据《元史》记载,延祐二年五月,南昌附近曾遭旱灾侵袭,符合曲中“去年时正插秧……旱魅生四野灾伤“的说法;高监司指当时正在江南诸道行御台做侍御史的高昉,他的祖上曾仕金为太师,他本人也于延祐三年冬十月被召为”中书参知政事“,四年升中书左丞,五年升中书右丞,与套曲所说完全吻合;至于”红巾“起义事,系指延祐二年七月至九月发生的蔡九五起义。孟繁仁的这个解释虽说很全面,但也有不妥之处,如一、蔡九五起义史书上并无与”红巾“有关的记载;二、刘致虽然当时健在,但据有的学者考证,他并不在江西。

    因而也有人坚持南昌刘时中创作说,孔繁信认为套曲作于至正十四年,因为此时红巾军已经起义,而且曾经在黄河流域被元军击败,首领韩山童被捕遇害,切合套曲“这红巾合命殂”的曲辞;至正十年(1350年)江西诸地也发生过严重旱灾;若以至元年间实行钞法算起,当时恰好60年多一点;那位在江西赈灾的高监司,他认为是至正十二年“复拜南台御史兼太尉,总制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军马”的高纳麟,而刘致在这时早已死去。孔繁信说法较为严密,但是也有漏洞之处,套曲中云:“相门出相前人奖,官上加官后代昌。”查高纳麟祖系和本人仕历,都未高居相位。

    看来,以上两家说法均有道理,也都有难以自圆的地方,《上高监司》的作者究竟是谁?以及高监司是何人?这篇作品作于何时?这一系列谜仍有待于人们用更新的、更为确凿的材料来作出圆满结论。

    (蒋建平)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