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即昆山腔、昆曲,近年通称昆剧,是我国民族戏曲中一个艺术水平较高的声腔剧种。它的曲调优美细腻,有“水磨腔”之称;明代以来,又有许多剧作家以昆腔写作了不少优秀剧本。清中叶以后,昆腔一度衰落。解放后,《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重放异彩,备受国内外重视,被誉为剧苑的“兰花”。
从明、清笔记资料到近世的某些戏剧史、文学史,大都认为明代嘉靖年间居住于太仓的魏良辅(字尚泉)在昆山民间小唱的基础上,加工提高,“创始”了昆腔。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自吴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辅。”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魏良辅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
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昆腔为嘉靖初昆山魏良辅首唱之腔调。”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说:“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手创作了昆山腔。”可是,在50年代后期,人们在明代周元《泾林续记》等书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明初,朱元璋为示国之祥瑞,把一些高寿老人召到南京赐宴;其中有位叫周寿谊的,朱元璋知道他是昆山人后就问他会不会唱昆山腔,还说人家告诉他昆山腔是很好听的;周寿谊说我不会唱昆山腔,只会唱小调月儿弯弯照九州。如此说来,早于魏良辅二百多年的明初就已经存在“很好听的”昆山腔了。传统的魏氏“创始”说开始产生了疑问。不过当时由于旁证不足,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太大波动。
1961年,路工在《戏剧报》第七、八期合刊上披露了他在明代张丑《真迹日录》中发现的,吴昆麓“校正”、大书画家文征明手写的《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引起了昆腔史研究领域的一场热烈讨论。原来,《南词引正》中有这么一段话:“……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从这段文字看:一,“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可以和周寿谊事互为印证。二,不但证明魏良辅并非昆腔“创始”人,而且魏氏还说出了“创始”人是顾坚,远祖则是黄幡绰。三,过去还有个疑问:魏良辅实为江西人,流寓太仓,为何他“创始”的声腔叫昆山腔?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也解决了:顾坚、黄幡绰都是昆山人。于是,有些戏曲史家如傅惜华,据此认定昆腔是:“元末明初时顾坚所创始的”。(《文汇报》1961年4 月8 日《曲海新知》)
然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案疑点尚多:首先,如果不能以确凿的史料证实元代昆山确有精干戏曲音乐的顾坚其人存在,那么他“发南曲之奥”一说的基础就不够坚实。《南词引正》说他与杨维桢、顾仲瑛等为友,可是在杨、顾等人的诗文中还没有发现过顾坚的名字。周贻白查出顾坚乃嘉靖进士,并非元人。(《戏曲演唱论著辑释》)
董每戡因为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而又要肯定其人存在,干脆论断顾坚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昆腔”“昆山曲派”》,见《说剧》1983年版)。其他研究者也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材料都不太过硬;顾坚其人,目前仍是戏曲史上一个似有似无的幻影。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