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成三国时期说法的还不乏名家,例如《中国书法简史》的撰者包备五说过,“汉隶的形体美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字画上又有了‘侧(点)’‘掠(长撇)’‘趯(直钩)’‘啄(短撇)’结体上更趋于遒丽、严整,这就形成了真书。”有关真书,清代书学家钱泳曾有一个颇给人启迪的说明,按其《书学。隶学》上讲:“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故两汉金石器物俱用秦隶,至东汉建安以后,渐有戈法波磔,各立面目,陈遵、蔡邕,自成一体,又谓之汉隶。其中有减篆者,有添篆者,有篆隶同之者,有全违篆体者,鲁鱼之惑,泾渭难分,真书祖源实基于此。”
循着今存的一些历代碑碣墓志上的书法窥察,我们可以在隋朝《龙藏寺碑》中看见唐代《九成宫》的先声。而隋则是融合北(朝)碑南(朝)帖的时代。北碑中的《张玄墓志》、《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都是采用规范的楷体书写的。而北朝的书法,又可以在汉碑中发现其痕迹。如《经石峪大字》、《郑文公碑》、《刁惠公志》,则出于汉《乙瑛碑》;《贾使君碑》、《魏灵藏》、《杨大眼造像》各碑,则出于汉《孔羡碑》。
那么,楷书之根究竟在何处呢?
(余增德)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