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迂之己”的“八”,毫无疑问是指“〕〔大山人”款号的“〕〔”和《八大人觉经》的“八”相遇之意。
因此跋文当作如下解释:所谓“经”就是路。它体现在哪里呢?就是这部八(〕〔)大人觉经。八大山人陶养八觉,我名号中的“〕〔”字就在这里(指《八大人觉经》)遇到了。八大山人非常偶然发现两个“八”字的相通之“路”,终于为自己“八大山人”的名号找到了佛经上的根据,乃“喜而跋之”。顿悟、欣喜、快慰之情溢于言表,似有击节惊叹之态。
从时间上来说,“壬申”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八大山人时年67岁。故宫所藏八大山人《花竹鸡猫图六页册》,末页猫图署款“八大山人甲子一阳日画”。甲子为康熙廿三年(1684年),八大山人时年59岁。由此,可以肯定:“八大山人”名号至迟在他59岁的时候已经产生了,而八大山人为《八大人觉经》题跋时己67岁,可见若断定八大山人的名号由此跋文而产
生,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学者说:八大从僧转到道,以陶八(八大山人自称“陶八”,应是借用颜鲁公遇到道士陶八的典故,以说明自己是道士)自居,又信奉《八大人觉经》的“八觉”。陶八是“八”,八觉是“八”,因此他说:“山人陶八,八遇之已。”身为“陶八”,服膺“八觉”,合释、道于一炉,以“八”为大,他之所以改名“八大山人”其含义当在于此。
列了这么多学者意见,“八大山人”的名号由何而来?仍然迷茫,有心的读者不妨参与求索来解解这位画家的名号之谜。
(罗文中)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