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卓歇图》是哪个时代的画作?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名画《卓歇图》卷,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256厘米,画一列少数民族骑队在出猎后歇息饮宴的情景。该画原无名款和印鉴,最先留下鉴定跋文的是元代文学家王时,始确认为五代契丹画家胡瓌之作:“今观胡瓌此卷人马杂物一一精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书画鉴定家高士奇从苏州得此画,著录到他的《江村书画目》里,重裱后又在王时跋文后连书两跋,他对胡瓌画风的评析基本上是出自于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把史籍中的画风描述与作品相关联。康熙五十年(1713年),书画家张照从高士奇长孙砺山之手借得是图,于高文后接写一跋,并在卷首题《番部卓歇图》。显然,他的思路是把该画的内容与《宣和画谱》中著录的六十五件胡瓌的画名相联系,找出其中最为贴切的一件。乾隆五十年(1785

    年),此卷流入清官,清高宗弘历在引首题《卓歇图》,亦肯定了前人的鉴定,进而借《辽史》考证出“卓歇”即“立而歇息”之意(“卓歇”二字不见经传,《辽史》有“卓帐”、“卓枪”之语,知“卓”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则“卓歇”当为立帐歇息的意思,亦可解作立而暂息。画面未见穹庐,但又画有帐篷,应该说两种解释均通)。或说“卓”即卓午,是中午休息的意思。

    今日,该画仍被作为胡瓌的《卓歇图卷》,列为五代绘画的重要作品,《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五代绘画》收录。一些研究文章将它定为契丹“北方草原画派”的代表作品,当今一些研究历代服饰和发式的典籍亦把它当成辽代的例证。胡瓌的生卒年代不详,约生活于公元10世纪。关于胡瓌的籍贯,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说他是“山后契丹人,或云瓌本慎州乌素固部落人”。山后即阴山之北,慎州今地不可考,乌素固部落,根据《旧唐书。室韦传》的记载,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伦湖的西南。可能他后来居住过范阳(即今北京一带),所以《图画见闻志》和《宣和画谱》中都记载他是范阳人。《卓歇图》是不是胡瓌所画,早些年曾受到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的怀疑,不过徐先生认为“《卓歇图》即使不敢定为胡瓌真笔,也至少是五代北宋高手所作”(《古书画伪讹考辨》)。沈从文先生则从服饰研究的角度考证《卓歇图》画中人物服饰器具与《金史。舆服志》所说的女真服制相同,和契丹服制相似而不尽同,可知《卓歇图卷》产生的时代,比胡瓌或略晚一些,应为辽金之际,和传世陈居中画的《胡笳图》倒相近。

    近年,有青年学者从民族学、民俗学、类型学的角度进行论证,举出画中少数民族人物的发式无一同于已发掘的辽墓契丹人的发式,却与金代的史籍记载和宋、金卷轴画中的样式相同。画卷后段席上戴帽儒士其高帽属北宋末“东坡帽”类;周围四位侍女皆左衽,体形趋于修长,面渐瘦削,颇近北宋太原晋祠的侍女造像,这种样式很可能与北宋仕女造型的时代风格有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