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社会制造了宗教和庙宇。
中国蓁蓁莽莽土地上,星罗棋布万千座大大小小庙宇。打开任何一部地方志,少则数十,多而成百,正是天下无地不庙,无庙难以成为城镇市集聚合处。有趣的是,每个州县还都少不了有三座庙即文庙(孔庙)、城隍庙和武庙。其中尤以武庙即关帝庙(民国三年增祀岳飞,改为关岳庙)特多,不但城里有,而且偏僻乡村也有,而且还有不少城镇,同时并存几座关帝庙。
关帝庙的主神,当然是那位被“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的伏魔大帝关羽。但是凡见有关羽正襟危坐读《左氏春秋》或其他坐像旁,必有一左一右的两尊泥塑木雕的尊神侍立。
一个是白净俊俏,长眉细目,佩剑持印的关平;另一个是勾着黑脸,浓眉环眼,手扶青龙偃月刀的周仓。
周仓大名几乎和关羽一样响亮。他紧紧跟着主子,同时显现在舞台和画图、雕刻上。民间习俗常以关羽画像,请进家中张贴中堂用以辟邪,周仓将军自然也跟着“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他的黑脸皂服和关羽的红脸绿袍、关平的白脸银甲相映成辉,此中色彩反差,给代代人们留下美的和谐和难忘的印象。人们也为周仓编造了种种传说,把他送上敬畏的神位。清人小说《说唐演义》有一个故事,说是南阳侯伍云召在反隋战争中打了败仗,被身骑怪马呼雷豹的隋将尚师徒追赶,正危急中,“只见前面有一个人,头戴毡笠帽,身着青布短衫,脚穿薄鞋,面如黑漆,两眼如铜铃,一脸胡须,手执青龙偃月刀,照尚师徒劈面砍来,尚师徒大惊,便说‘不好了,周仓来了!’带转马头,往后下跑而去。”(第十九回)当然,这汉子不会是周仓复生,而是朱灿,见伍云召危难,从附近关帝庙中借了周仓手里的刀赶来相救的。
它反映了有清一代民间信仰心理和意向。
由此,19世纪就有单独为周将军立庙祭祀的。现在台湾就有周仓庙,如彰化北丰镇的白鹤宫、台南盐水镇的镇南宫;后者据称始建于甲午战争前夕,日本侵占时,说是妨碍交通拆毁,神像为居民祭祀于家中,1961年重建。台湾民间还有称此县万里乡关帝庙的周仓神像“系光绪十七年(1891年)漂流至野柳河边,经人捞获建庙祀为主神”(《台湾庙神传》)。
此际周仓形象长身独立,“短胡大眼,黑脸虬须”,与大陆关帝庙周仓造像同出一模,也即是罗贯中《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周仓原型。
在民间,通常人们认为周仓在历史上必有其人的。《山西通志》说:“周将军仓,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羽于卧牛山,遂相从,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后守麦城,死之。”至今湖北当阳城东原麦城附近田地上,还有周仓墓,墓碑“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周仓将军大名贯神州,否则他有什么资格、级别能形影不离替关王爷持刀护卫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