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谭嗣同诗中的“两昆仑”是指什么人?
    1898年9 月,光绪皇帝苦心经营的新政,被戊戌政变付之东流。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等6 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场,不经审讯即被处死;其中最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

    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借讽喻东汉党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后人称赞“其勇于解放旧思想之束缚,则有清一代,未有其比也”(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

    最早解释“两昆仑”的,是谭嗣同的战友梁启超。梁启超说:“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梁启超是谭的同道,在谭嗣同被捕前夕,两人还慷慨话别。可以说他对这位挚友的思想、行为是十分了解的,所以此说数十年间成为权威之言,凡涉及此绝命诗者几乎皆沿用此说。钱基博亦称,“盖怀有为及北方大侠王正谊,所谓大刀王五者也”(《近百年湖南学风》)。今人郑云山《谭嗣同》和《中国近代爱国者故事》,均称“两昆仑,指康有为和王五”。李志等编《近代爱国人物剪影》还对王五此人作了介绍,说他原名白正谊,字子斌,父母双亡,年轻时为北京前门外顺兴镖局王五夫妇收养,始改姓王,因善使单刀,人称“大刀小王五”,后在反抗八国联军侵略者的战斗中牺牲。近年出版的《大刀王五传》即演其故事。据称王五在谭嗣同被捕前几分钟,还催他逃走,后来还打算劫法场搭救。在梁启超看来,王五在谭嗣同心里,乃是属于师友之类的大侠士。

    可是,也有人反对说,“两昆仑”中不包括康有为。参加辛亥革命的蔡寄鸥所写的《鄂州血史》即主此说,书里则将“两昆仑”解释为王五和唐才常;后者和谭嗣同肝胆与共,他们一起在湖南开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诗里寄予希望的是唐才常。

    30年代,新闻记者陶菊隐的《新语林》在记述谭嗣同轶事时说,当年谭嗣同住在北京半截胡同浏阳会馆时,有两个侠士,即单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胡致廷)“同时教授他武艺”,据说,谭嗣同有一身轻功夫,好气功,而且善于耍使各种兵刃,乃得力于他俩的精心传授。因为他俩学的是昆仑派,“浏阳(谭嗣同)绝命诗所说两昆仑是指你(指胡致廷)和王五的,因为你们都是昆仑派。”此处如果循照唐人传奇里的剑侠,似乎有些符合情理;据称梁启超不认识胡七此人,只知道谭嗣同有密友王五。另外为了使自己老师形象更高大,就配上康有为的大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