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张继用28字写了《枫桥夜泊》,给后人留下一首吟诵千古的佳作。但他没想到,他同时也留下一串难解的谜,引来许多辨析和争议。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此诗是这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解诗的人一般又以为,这是诗人游历苏州时所写的一首题咏诗,诗的前后两句写诗人泊舟枫桥之夜所看到的天空、水面、岸上的远近景物,用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来烘托客思旅愁;后两句借声传影,以声表静,写出一种美的静夜境界,深化了诗意,给读者留以回味余地,生发无穷想象。
与此大相径庭,有人对《枫桥夜泊》作这样的诠释:乌啼、江、枫,是当时的三座桥名:乌啼指乌啼桥,枫即枫桥,江则是指江村桥,现在寒山寺前还有此桥。愁眠,是山名。于是,两句诗就成了这个意思:月亮西斜到了乌啼桥下,满天霜降;江村桥和枫桥之间渔火点点,与愁眠山遥相对应。这样,诗当然被“考证”得够彻底了,而作为一种对诗的理解,也不妨聊备一说,但很明显,较之前一种理解,此诗可以给人产生的意境和美感,实在是相差太远了。更何况,这些桥名、山名或许是后来因诗而来的呢。
诗的题目究竟如何,各家观点颇不一致。一说是《夜泊枫江》。唐代高仲武所辑《中兴间气集》收入此诗,就题为《夜泊枫江》。夜泊枫江和枫桥夜泊并无大的歧义,因为枫桥在枫江上,地点一致。而意见不一致的,是有人提出枫江古为封江。宋代周遵道《豹隐纪谈》认为,枫桥旧作封桥,是宋仁宗时一位名叫王珪的大官僚,书张继诗碑时将“封”改为“枫”的。与此看法相反,宋人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则认为,是以前把此桥误作封桥,而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现在有人发挥周遵道的见解,以为“封”是封锁的意思,封江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分水处,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隋唐时为了御卫苏州城,经常封江和封桥,于是就有了封桥和封江的名字。王珪书张继诗碑,改“封”为“枫”,人们震慑其煊赫的权势,只得趋附;后代因循相袭,又把唐宋吟咏封桥的诗篇,一律改“封桥”为“枫桥”,遂使“封”为“枫”取而代之。照此说,张继此诗题目应是《夜泊封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