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词起源于什么时候?
    “古歌旧调君休唱,听取新翻杨柳枝。”曲子词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的诗坛注入了一股优美芬芳的气息。词以它美妙的韵律,丰富的色彩,委婉的情调,不仅能作为一种重要文体而与五七言诗抗衡,而且还以比诗更高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今天的读者。

    可是,这条艺术长河的源头何在?从古到今众说纷坛。由于词与五七言诗最显著的外部区别是它那长短不一的句式,因此,大量的探源者们便在这里大做文章,千年来争论不休,通常的有四种:第一,诗词同源,古已有之。清代著名词论家汪森指出:“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是非词之源乎!”(《词综序》)他认为《诗经》中长短句相杂的诗就是词的雏型,有诗就有词。这种提法的出发点,一方面是注意了长短句这一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纠正不少人把词视为“小道”的传统偏见,提高词的地位。

    第二,词源于汉乐府。因为词与乐府诗歌都具备句式参差不一和能够入乐歌唱两大特点。因此不少学者都认为词的直接源头应该是汉乐府。宋人王灼认为:“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实一也。”(《碧鸡漫志》)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也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这一说法在清代词论家中尤为盛行。

    第三,词产生于齐梁时代。持这种观点者为数不少,不但古人作此论,不少现代学者也这么认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和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都持这一观点。他们把粱武帝的《江南弄》和隋炀帝的《纪辽东》作为词的雏型。齐梁时代,诗的平仄声律得到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各种清乐和雅乐的传唱也日益普遍,因此诸如《江南弄》这类入乐合律的长短句的诗与词有更多的相似处,所以不少人便认为这就是最初的词了。

    第四种说法最流行,即认为词产生于初盛唐,主要从近体诗发展而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唐初多五七言,唐中后渐变为长短句。”他们认为词中严密的平仄声律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律诗的高度成熟才会导致词的形成,早期的词都以五七言律诗的句式为主便是一个力证。《全唐诗》卷三十二就是这样解释的:“唐人乐府原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并其和声作实字,长短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词的别称“诗余”也说明了词对诗的继承关系。“诗余”说有两种意义:一是有诗以后才有词;一是作诗之闲余

    去作词。不管哪种解释都符合词产生于近体诗这一说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