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男子20岁“弱冠”后取的别名叫字。字是人们相互之间的主要称呼。“退之”是一个人的字,他是谁呢?一般来说,对某个字号本无深究的必要,但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怀念好友元的《思旧》诗中写下“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后,人们纷纷推测“退之”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退之,即韩愈(号昌黎),如果是韩愈,那他真的是死于硫磺吗?
最早提出白居易诗中的“退之”系指韩愈的是五代的陶榖. 他在《清异录》中说:“昌黎公愈晚颇亲脂粉,故事服食,用硫黄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疱,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在这里,陶榖对韩愈死于硫磺的前因后果作了说明,其根据何在,不得而知,但此说流传很广。
到了清代,考据学家钱大听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中,针对人们以白居易诗“为昌黎晚年惑金石药之证”,举出了洪庆善《韩子年谱》中方崧卿的一条辩证对此表示了怀疑。方崧卿根据《卫府君墓志》说当时也有一个字退之的人叫卫中立,他“饵奇药求不死,而卒死”,白居易诗中的“退之硫黄”者,“乃中立也”。钱大听援引李季可的说法进一步提出:韩愈“长庆三年作《李干墓志》,力诋六七公皆以药败。明年则公卒,岂咫尺之间身试其祸哉?”他认为,韩愈决不是那种表面上斥责别人服丹药,而背地里却自己吃丹药企求长生不死的人。对于这个千年聚讼纷纭的疑案,当代著名学者、隋唐史专家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中,力驳卫退之之说。他的理由是白居易所结交的朋友都是“所谓第一流人物”,像韩愈、元之流,而卫中立并非是进士出身,是小人物,白居易在诗中不可能提到他。并强调陶毅生活在五代时期,距韩愈在世的“元和长庆时代不甚远,其说当有所据”。他认为白居易《思旧》“诗中之退之,固舍昌黎莫属矣”。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