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儿子”是最普遍的一说,就连《辞海》、《辞源》也持此说。此说好像有根据,因为曹操选立太子时,太子之争主要是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据《三国志》卷十九载,曹植“年十岁余”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邺铜雀台新成,太子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摇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这篇《铜雀台赋》在阴澹所撰的《魏纪》中还有着详明的记录。再加上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因为他有如此特别的才情,所以在曹操诸子中“特见宠爱”。曹操确曾想立他做太子。《文士传》记载,曹操曾在丁廙面前亲口说过这样的话:“植,吾爱之,……吾欲立之为嗣,何如?”只由于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才使“几为太子数矣”的自己失去了太子之位。正因为这样,曹丕就一直把他视为眼中钉,就是在曹丕称帝之后,也只是畏于卞氏,才放了他一条生路。也正是因为这一太子之位的争夺,使得人们不再追问曹植与曹丕之间是否还有曹植的同母兄或异母兄了。
其实,曹操向来是崇尚唯才是举的,他在选立太子时,并没有按照排行来定。他也曾想立曹冲为太子。《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冲“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所以,曹操“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在曹冲早夭后,曹操特别悲哀。曹丕宽喻他时,他还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据《魏略》记载,曹丕因此常常说:“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仓舒是曹冲的字。
如果我们翻开《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在“陈思王植”之上还有他的同母兄“任城王彰”。只因为曹彰没有什么特别才情,曹操才没有立他为太子之意,可他自己是想做太子的。《魏略》说:“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国。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见受用,而闻当随例,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他的这份心思于此可以略见一斑。既然曹植除兄曹昂、曹丕外,还有同母兄曹彰,那么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之说显然是立不住脚的。郭沫若在《论曹植》中指出,“曹植……曹操的第四个儿子”。可是目前要找到证据来证明却非常难,既然曹昂是“弱冠举孝廉”,那么他建安二年正月遇害时最少有21岁,而此时曹植年仅6 岁。曹铄是曹昂的同母弟,曹昂比曹植年长15岁之多,那也就很难说曹铄不比曹植年长了。如果果真曹铄比曹植大,那曹植就当退居第五了。而且这第五的椅子也不一定坐得稳,因为谁能够肯定曹植的异母所生的男孩中没有比曹植年纪大的呢?说不定只能第六甚至更下也未可知。总之,曹植究竟在曹操诸子中排行第几,就今天所能见到的材料来说,是无法确定的。如果以后找不到其他材料的话,那它就永远是一个不可解的谜!(宁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