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琵琶记》作者是否高则诚?(2/2)
    是:蔡伯喈独占鳌头后,弃亲背妇,马踹赵五娘,后为暴雷击死。而《元谱》所辑《琵琶记》剧曲词中没有这些情节,并且摆脱了赵五娘为主线的结构。《琵琶记》的曲词基本上吻合于明清流行的通行本,唯一可能是风靡于明清剧坛的《琵琶记》剧的祖本,在元代中叶已经盛行,它就是《元谱》所辑的《琵琶记》剧,其作者并非高则诚。

    其二,从高则诚的生平看他不可能撰《琵琶记》。高则诚,字明。在元代,姓名同为高明者有三人,一般认为元末永嘉人高明即高则诚为《琵琶记》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年,一说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一说大德十一年左右(1307年),两说均以苏伯衡(平仲)生平来揣测。如他生于1301年,到泰定年间(1324—1327年),他才二十四五岁;如以1307年计,仅十岁,即使他少年时期就有文名,但被历代戏曲家奉为曲祖的《琵琶记》,无论在反映生活的深广程度上,或在戏曲艺术方面所显示出的熟谙技巧上,都说明这部经纬万端、阅历颇深的作品,是一位深得戏曲三昧的行家所为,而不可能出自一个初出茅庐而又毫无舞台实践经验的青年之手。

    至于他的卒年,分歧就更大,一般认为应是至正十九年(1359年),根据是高则诚去世后不久,其好友陆德肠写了一首悼诗,中有“乱离遭世变,出处叹才难。堕地文将丧,忧天寝不安”等句,对高则诚死于兵荒马乱岁月深表惋惜,由此证明,高则诚是殒于元亡前的乱离世变时期,这足以证明他不是古本《琵琶记》的作者。

    其三,从高则诚的交游中,未发现他是《琵琶记》作者的记载。他的教师黄溍元代大儒,《元史》有传,但查阅了包括《元史》在内的有关资料,未见有他鼓励高则诚写《琵琶记》的记述。在他的另一位教师苏天爵传及一些书籍中,也未见高则诚撰写《琵琶记》的轶事。至于他的知交明代开国元勋刘基的著述中,虽有他俩过从甚密的叙述,却无高则诚曾撰《琵琶记》的记载。就连他弟弟高肠以及好友陆德旸和余光臣等人,也无这方面的见录。

    那么,东嘉先生是谁?他可能是书会中年长资深、很有威望的老先生,是既有文才又熟谙舞台生活的行家。从剧本反映出的“小国寡民”等老庄思想看,他也许还是个虔诚的道教徒。

    (凌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