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大龙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
    我国第一枚邮票,即面值五分银大龙邮票,诞生于1898年(清光绪四年)。当时邮政由海关兼办,邮票也由海关印制、发行,因而俗称海关大龙邮票。大龙邮票的图案是“神龙戏珠”。这是因为龙是清朝的国徽,且龙自古以来是天子的象征。邮票的边框三段分割,四角各留一小方框,上端右、左两角分别为“大”“清”二字。右行为“邮政局”三字,左行为汉字大写面值,图之中心是蟠龙,龙上格英文“china ”,下格“candarins ”,两旁是阿拉伯数字面值。大龙邮票一套三种,面值海关银壹分、叁分、伍分,分别为绿、红、黄色。大龙邮票问世已有100 余年,但究竟什么时候正式发行的还是个谜。集邮界曾有7 月、8 月、9 月、10月、12月等诸说。最早提出大龙邮票发行日期的是绵嘉义的“八月说”。他在《一八七八~一九○五年中国邮票纪实》中说,大龙邮票是在“1878年8 月寄到天津”的。绵嘉义的文章是以大清海关官方出版的《一九○五年邮政事务年报》的《附录》出现的,有一定权威性,影响颇大。1980年以后,集邮界另辟新径考证、探讨,在确定大龙邮票的印制和发行时间上取得了新进展。

    大龙邮票发行前,海关兼办的邮递业务业已发展。当时的海关邮政总局设在天津,邮政主管邮政司,总税务司赫德委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兼任。德璀琳在1878年5 月1 日发布了第一份标有邮资的邮递公告,规定:平信视远近每重半英两收费银五分或三分;印刷品不分地区,每重半英两收费银一分。邮票发行前,采用预付邮资或“邮资登记册”按月结算。邮票原定在英国伦敦印制,为适应邮递业务急需,德璀琳决定改在上海由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印制并供应,三种邮票各10万枚。首批五分银邮票12500 枚,上海1878年7 月18日寄出,天津7 月24日收到;三分银,首批上海7 月22日邮寄天津,德璀琳7 月29日复函收到;第一批面值一分银邮票,天津在9 月4 日复信收到。天津邮政总局分发给各海关邮政分支机构邮票的日期先后不一。最先是7 月29日,发给牛庄(营口)、烟台海关面值五分银邮票各2500枚,“供作公众寄信之用”。牛庄海关8 月1 日收到,牛庄海关税务司休士当天发给该关威基谒250 枚供使用。烟台海关7 月31日收到,因等邮递

    公告,延到8 月9 日才发行。德璀琳寄给北京、上海海关的第一批邮票比牛庄、烟台晚,是8 月9 日和11月23日。

    大龙邮票研究的新成果,既否定了绵嘉义的旧说,也否定了9 月、10月、12月诸说。发行时间的范围缩小并集中在7 月24日到8 月1 日之间,即“七月说”与“八月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