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章 中苏对抗: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外交(2/2)

    不过,总的说来,文化大革命“活跃期”的外交政策似乎并不像开始时表现得那样异常。事实上,它与1965年以前及1969年以后北京奉行的外交政策总体上是一致的,是由同样复杂的各种决定性因素造成的。其基本准则和“能动变量”是相同的。本章认为,虽然在国际社会中几乎消失,但实际上中国对其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仍一一作出反应。

    就国内而言,这些压力有三种形式:①政治、人的个性及二者背后的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在1949年以前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的“教训”;以及意识形态(包括马列主义、思想及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影响。

    国际压力也有三种形式:美国和苏联——唯有这两个国家对北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的政策;全球国际体系(政治、经济和安全)的总格局、亚洲地区体系的状况及二者各自正在使用的“控制规则”;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中国国力的增长有关的中国国家利益的复杂性。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外交政策表明,当中国决定冒险违背本国政策和国际惯例的一些基本准则时,它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① 这个观点来源于托马斯·w.鲁宾逊:“中国外交政策的政治与战略层面”,载唐纳德·赫尔 曼编:《中国与日本:新的均势》,第197—268页;托马斯·w.鲁宾逊:“1959—1976年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三部曲”,载k.j.霍尔斯蒂等编:《国家为何重组:战后世界各国外 交政策的调整》,第134—171页。 ① 参阅乔纳森·波拉克撰写的本书第5章; g.w.乔德赫里:《世界事务中的中国:1970年 以来的中国外交政策》;托马斯·芬加等编:《中国对独立自主的追求:20世纪70年代的政 策演变》;罗伯特·萨特:《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中国外交政策》。 ① 这一观点出自笔者未发表的手稿:“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解释:作用因素与分析水平”。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